世界掃墓看中國,中國掃墓看廣西;又論拜山祭祖哪家強,廣西老表第一行!

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網(wǎng)上刷到廣西拜山的視頻那可是讓人大開眼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水上祭祖的,有爬竹竿的,有攀懸崖祭祖的,有在草叢找太公的,還有爬洞的,今年出現(xiàn)了無人機,和機器狗祭祖的。

你別說,咋一看,還以為是特種兵飛虎隊的呢,海陸空全部都用上了。在廣西拜山掃墓沒點本事還真不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很多外地朋友很好奇他們當時抬棺的時候是怎么抬上去的。其實外地的朋友們都想錯了,廣西這里是有二次葬的習(xí)俗的,就是說去山上拜的太公幾乎都不是棺木下葬的,都是二次安葬的。

廣西的二次葬,也稱撿骨葬,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文化背景的殯葬習(xí)俗。

簡單的說,人過世后,先找一個地方,大多都在自己的地里或者山里埋葬,隔個3至5年,看好地理風(fēng)水選好日子,再重新挖出來,開棺把骨頭撿起來放進金壇,找個風(fēng)水寶地,讓長子抱上山或者背上山重新安葬。

當然,不管是第一次埋棺葬還是第二次撿骨葬,都不是隨便進行的,都是按照風(fēng)水先生的指示辦。都非常的有講究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撿骨葬

撿骨的時候,依據(jù)一定的順序?qū)⑦z骨重新排列組合,形成一具完整的遺體形態(tài)。然后,再將陶罐中的遺骨安置回重新選定的墓地中,舉行一系列祭祖和儀式活動,表達對逝者的緬懷和敬意。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驚聳”,感覺“駭人聽聞”,“毛骨悚然”。其實在廣西這些習(xí)俗都是司空見慣了,沒什么害怕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編覺得廣西二葬的原因有三:

按傳統(tǒng)思想來說:人們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滅,二次葬是一種安頓死者靈魂的方式,讓死者能夠和死去的先人在一起,或等待再生。體現(xiàn)了對祖先的尊重和對家族血緣關(guān)系的重視,確保死者得到真正的安息。保佑家族的運勢昌盛。

自然環(huán)境因素:廣西氣候溫暖潮濕,蟲蟻較多,棺木容易朽壞,先人的遺骨很快會被蟲蟻蛀蝕,為保護先人遺骨,人們選擇二次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一個原因是:二次葬最早是古代中原地區(qū)的民族南遷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習(xí)俗。因為遷移過程中,割舍不下對先人的思念,舍不下先人的骸骨,裝到壇中背負前行,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二次葬,同時這種習(xí)俗也影響到南方本地的原住民,這也是為什么二次葬常見于南方的原因。廣西把這種傳統(tǒng)傳承了下來。

不管是哪個原因,廣西二次葬的習(xí)俗一代代傳下來了,已經(jīng)形成了廣西一個傳統(tǒng)。

所以就有了廣西拜山掃墓祭祖的名場面了。

等找到了風(fēng)水寶地,這個裝著祖宗遺骨的金壇是由家人抱上山去或者背上山去的。那為什么以前一定要安葬在山上。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因為背山有靠山的意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通過二次葬,家人為祖宗找風(fēng)水寶地,是非常有講究的,而且也不是容易找到的。

聽家里老輩說,是家人跟風(fēng)水先生在山里東轉(zhuǎn)西轉(zhuǎn),東一找西一找,從這個山頭走到哪個山頭,或者通過一些親戚的道聽途說哪里有好的風(fēng)水寶地就去哪里看,以前,為能找到一個風(fēng)水寶地老一輩的大人不畏艱險,找到了之后,就更不論是在峭壁還是在深山老林,都會背著老祖宗去安葬。一是讓祖宗能在天堂有個好歸宿,二是子孫后代希望得到祖宗保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編的太公在很遠的山頂上

小編有一個老祖宗就安葬在一座離我們村很遠的山頂上,以前沒有路的時候,每年拜清明都要翻山越嶺,從村里爬到山頂需要3個小時,我們也很感慨老一輩的人們當時背著金壇上山安葬祖宗的時候是多么艱難的一件事情。這個老祖宗的墳頭每年都長滿野草,這些蘆葦草都比人高,每次來拜他,除草是一項大工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編的太公

廣西是全國最孝敬祖宗的省份。在廣西有一個傳統(tǒng),就是做人不能忘本。不忘本的精神一直傳承,所以廣西對祭祖掃墓非常重視的,不管是刮風(fēng)下雨,上刀山下火海,都要去拜山,春節(jié)你可以不回來,清明節(jié)一定要來!

外地人對我們廣西人拜山很好奇,我們廣西人同時也很好奇他們外地人都不用拜山的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外地朋友很多對另外一個現(xiàn)象也很好奇,就是廣西很多墳?zāi)苟际菦]有墓碑,特別是那些老墳?zāi)?,很少有墓碑的,外地朋友覺得不可思議。

小編每年跟家族的人一起拜山,久而久也從長輩口中得知一二,廣西的墳?zāi)购芏鄾]有石碑,小編總結(jié)了幾個原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前有些太公太婆葬的太遠,山太高,很多都是沒有墓碑的,長輩們背太公上去就已經(jīng)夠累了,夠艱難的,墓碑實在是背不動了。也有說那個年代太貧窮,請風(fēng)水先生看風(fēng)水寶地,造墓都是要花錢,就沒有多余的錢去做石碑了,于是就把石碑錢給省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也有一種說法,是長輩故意不立碑,為的每到清明來拜,就是要口述相傳,一代傳一代。還有一種說法,以前年代動蕩不安,立碑容易被盜墓,為了保護祖宗的墳?zāi)共槐黄茐?,就都不立碑了。反正不管那種說法,習(xí)俗就這樣傳下來了。

有些人就說,后輩有錢了為啥不重新立碑?廣西這邊是很講究地理風(fēng)水的,墳?zāi)共荒茈S便動的,而且有些太公太婆記不清了,不能隨便弄。不過現(xiàn)在很多的新墓都會立碑了,立碑都會把直系親屬名字刻上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編太公傍邊有山羊

那就有人會問了,沒有石碑,是怎么辨別那個太公是自己家的。

以前老輩叫后輩記太公的墳?zāi)箷r,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就,記住那棵樹。

但是很多時候那棵樹都會被別人砍掉。所以都是靠記憶和回憶去找太公去祭拜他們,在祭拜的時候長輩把墓主人的平生簡介告訴后輩,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

識來路,知歸途,這就是我們廣西清明祭祖的意義!簡單的說,上墳其實是回答了三個問題 :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編的太公沒有石碑

網(wǎng)上有人說感覺廣西人掃墓比去西天取經(jīng)還要難,唐僧遇到困難還有各路神山相助,廣西都是靠自己攀巖走壁,飛天過河找太公,真的是佩服。

廣西人出發(fā)去拜山一定要準備柴刀鐮刀,開路用的,還要準備貢品,白切雞和公文包是必不可少的,還有鋤頭有香,蠟燭,鞭炮,等等,都是負重前行,爬山涉水。去到太公墳地,賣力的把太公周邊所有的野草除干凈,然后就是開始祭拜。開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希望太公保佑平安健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太公坐得高看得遠

廣西清明節(jié),家家都會煮楓葉糯米飯,用來祭拜祖宗,以前老的一輩,上山拜山,肚子餓了,就吃這個糯米飯,以此充饑,很多太公太婆的墳?zāi)苟疾皇窃谝粔K的,風(fēng)水先生會根據(jù)逝者的生辰八字還有家里人的生辰八字選擇適合的風(fēng)水寶地,所以很多墳?zāi)苟枷喔羯踹h,太多山要爬了,而且廣西人拜山,要給墳地的雜草叢生清理干凈。一天根本就拜不完的。饑腸轆轆的時候就吃這個楓葉糯米飯。

因此外地朋友對廣西人吃貢品也是感到好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吃貢品這種事在廣西是在平常不過了,有些為了吃的爽還喝上了公文包,甚至還有人猜碼。

我們廣西風(fēng)俗:太公先吃,后才到我們子孫吃。是先敬先輩的文化,不存在迷信。過年那幾天也是,煮好菜先端去拜祠堂,太公先吃后到子孫吃。是一種尊重長輩的意思。

墳前吃貢品,寓意與祖宗同飲,吃祖宗吃過的酒菜,為祖宗賜福,祖宗會保佑后人健康平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祭祖祈求是附帶,緬懷先人才是目的。

廣西人拜山,翻山越嶺的去祭拜,祈求祖宗保佑后代有個好命,長滿荒草老墳,并不會讓你的運氣變好,并不是迷信和科學(xué)的問題,而是對先人的追思。

拜山是廣西人從有了記憶之后就已經(jīng)開始了傳承。清明的傳統(tǒng)祭祀是廣西人最情深義重的節(jié)日。在野草瘋長的山上,年復(fù)一年重新開路,去祭拜祖宗,那些以前覺得陌生的老墓,其實都是長輩們?nèi)账家瓜氲挠H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年分四季,只有清明節(jié)這一天,死亡的靈魂才能等到自己想念的親人。

小時候帶著我們燒紙的人,現(xiàn)在卻變成了等著我們給他燒紙的人,回想以前,我們還都挺傻的,總覺得燒紙是迷信,人都不在了,燒那些有什么用?可現(xiàn)如今就怕燒少了,就怕親人在那邊收不到,那燒的不是紙,是慚愧,是念想,是不舍,是彌補,也只有在燒紙的時候才能正大光明的哭一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惜珠穆朗瑪峰不在廣西,不然珠峰上全部都是太公太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