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清明佳節(jié),蒼穹之下,萬物仿佛都沉浸在對先人的追思與緬懷之中。資深傳媒人、西部新聞網(wǎng)總編輯張龍,身兼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陜西文旅推廣大使、兩漢三國文化推廣大使等多重身份,以一位文化學者的拳拳之心,踏上前往漢長陵的道路,去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莊重拜謁。


漢長陵,這座承載著大漢輝煌開篇的陵寢,坐落于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qū)窯三義村北。它地理位置獨特,東距咸陽市區(qū)約15公里,南距西安市區(qū)約14公里,西距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僅約2公里 。陵區(q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處于海拔465 - 490米的關(guān)中地區(qū)黃土臺塬地貌,視野極為開闊。長陵穩(wěn)穩(wěn)地矗立在涇渭兩河之間的二級臺塬之上,北面倚靠巍峨的九嵕山,南面與長樂宮、未央宮隔渭水遙遙相望,磅礴的氣勢,仿佛在訴說著大漢王朝曾經(jīng)的無上榮光。
早在劉邦稱帝的次年,這座象征著皇權(quán)與榮耀的長陵便開始動工修建。陵園整體呈規(guī)整的方形,完全仿照當時的都城長安形制精心構(gòu)筑,園內(nèi)寢殿、便殿一應(yīng)俱全,處處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莊重。其中,陵寢有兩座,東西并列,分別埋葬著漢高祖劉邦和皇后呂雉。陵園邊長780米,周長3120米,占地面積約60萬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此外,長陵還有長陵邑、陪葬墓、叢葬坑等附屬建筑。長陵邑位于陵園北部,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200米,東西寬1245米 ,曾經(jīng)是眾多達官顯貴聚居之地。陪葬墓區(qū)從陵園東門一直綿延至涇河岸邊,廣延15華里,據(jù)說當時陪葬者多達100多人,雖歷經(jīng)歲月侵蝕,如今仍能清晰辨認出70多個墓冢 ,它們就像忠誠的衛(wèi)士,千百年來默默守護著長陵。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長陵飽經(jīng)戰(zhàn)火的洗禮與歲月的滄桑。西漢末年,赤眉軍的一場浩劫,讓長陵遭受重創(chuàng)。所幸在清朝、民國時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與修繕。從20世紀60年代起,長陵周邊陸續(xù)出土了彩繪陶俑、皇后印璽等眾多珍貴文物,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段凝固的歷史,為后人揭開大漢王朝神秘面紗提供了珍貴線索。1956年8月6日,長陵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更是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此時,張龍佇立在莊嚴肅穆的陵前,心中滿是對歷史的敬畏與尊崇。為了這次拜謁,他精心創(chuàng)作了多幅書法作品,這些作品是他獻給高祖的獨特祭禮,每一筆每一劃都蘊含著對先輩的深深敬意,以古老的書法藝術(shù),跨越千年的時光長河,傳遞著后人的追思。“高祖漢風萬年長”,筆鋒如龍蛇游走,大漢高祖的雄渾氣魄與大漢文化的源遠流長在紙間緩緩流淌,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依然熠熠生輝;“千古一帝看劉邦”,短短七個字,卻將劉邦這位帝王的卓越功績和在歷史長河中獨一無二的地位精準概括;“全球華人恭祭漢高祖”“彭城后裔恭祭漢高祖”,字里行間飽含著全球華人以及彭城劉氏后裔對高祖劉邦綿延不絕的緬懷與敬仰之情。

作為陜西省江蘇徐州商會傳媒顧問、彭城后裔的杰出代表,張龍神情凝重,動作沉穩(wěn),緩緩獻上這些凝聚著深情與敬意的書法作品。墨香在空氣中肆意彌漫,仿佛化作了穿越時空的使者,將后人對先輩的追思與傳承之志,一字一句地訴說給長眠于此的高祖。這一場景,莊重而肅穆,讓每一個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
近年來,張龍的龍書書法聲名遠揚,其作品在全國各地大放異彩。他曾為“深圳衛(wèi)視”揮毫潑墨,筆力蒼勁雄渾,盡顯大家風范;為“香港日報”莊重題名,字跡氣勢磅礴,令人過目難忘;為“三星堆”激情題詞,字里行間流淌著對古老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獨特感悟。社會各界眾多知名人士,都以收藏張龍的書法作品為無上榮耀。從文化學者鄭欣淼、經(jīng)濟學家馬光遠,到演藝界明星李明啟、斯琴高娃,歌唱家楊洪基、韓磊、德德瑪、劉和剛、狼戈,影視演員陸樹銘、成泰燊,作家賈平凹、張抗抗、高建群,藝術(shù)家冀福記、贠恩鳳、十三狼、王向榮等,無一不被他的書法魅力所折服,將其墨寶視為珍藏。
不僅如此,他的書法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的名勝古跡。長陵、橋陵、司馬遷祠、敦煌莫高窟、玉門關(guān)、白鹿原影視城、三江源景區(qū)、麥積山石窟、晉祠、于右任紀念館,雁門關(guān)、五臺山、西柏坡、正定古城等地,都留下了他的筆痕墨韻。這些題字與當?shù)氐纳酱ü袍E相得益彰,融為一體,憑借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與高度贊譽,宛如一道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點綴著華夏大地,成為人們探尋歷史文化、品味藝術(shù)魅力的珍貴指引。(劉文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