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祭

蔣倩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如歲月的信箋如期而至。在中國,這是一個承載著厚重情感與傳統(tǒng)習俗的重大節(jié)日。每至此時,人們都會走出家門,奔赴那片承載著思念的土地,為先祖和逝去親人祭拜上墳。

在我國,清明節(jié)上墳是一幅充滿煙火氣與哀思情的悲歡交織的節(jié)日。墳前,裊裊香煙升起,那是生者對逝者的牽掛與祭祀;燃燒的紙錢,化為灰燼,帶著人們的思念與祈愿飄向另一個世界;鞭炮聲聲,在寂靜的山間回響,訴說著無盡的緬懷與哀思。有人會對著墳墓傾訴,仿佛這樣就能跨越陰陽的界限,讓逝去的親人聽見人間的思念心聲,祈愿先輩的在天之靈,庇佑生者平安順遂、幸福安康。

如今,為了守護綠水青山,為了杜絕山火隱患,政府積極倡導文明祭祀,嚴禁燃放煙花爆竹與焚燒紙錢。清明時節(jié),各地政府精心部署,安排專人,嚴格監(jiān)管。新的祭祀形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人們用鮮花代替鞭炮,以網(wǎng)絡祭奠傳遞異地思念,讓這份追思以更環(huán)保、更文明、更便捷的方式延續(xù)。這是一種變革與進步!

于我而言,清明祭祖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跋涉,更是一段五味雜陳的情感旅程。尤其對于我們這些遠離故鄉(xiāng)、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來說,其中的痛苦與焦慮、欣慰與不安,真是一言難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終生難忘四十年前的那個疾風暴雨的夜晚,那已成為我生命中無法磨滅的記憶。在山間的那座簡陋的籬笆墻農(nóng)房里,大風呼嘯著,猛烈地拍打著堂屋那反鎖的木板門,發(fā)出“哐當、哐當”的聲響,仿佛是命運在無情的叩問或追索。堂屋背后是一間狹小昏暗的小屋。昏暗的油燈下,瘦骨嶙峋的父親,他早已被生活和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斜躺在病床上,氣息微弱而目光堅定。母親坐在床邊,滿臉淚痕,床前站著年幼的我們兄妹三人,淚水漣漣,聽著父親最后的諄諄教誨和不舍叮嚀:“好好生活,努力學習,別忘了有時間墳前來看看我啊?!辈痪?父親就撒手人寰,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丟下我們孤兒寡母。但是父親彌留之際的話語,深深地刻在了我幼小的心里,此身未敢忘記。

父親去世第二年,兄長以優(yōu)異成績,打破當?shù)貞獙纳疾簧洗髮W的魔咒,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師范大學,在我們家鄉(xiāng)引起不小的轟動。收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一時間,兄長就來到父親墳前,長跪不起,把這個喜訊告知了天堂的父親。他的淚水,滴落在父親墳頭,那是對父親生養(yǎng)之情的血緣感恩,也是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許。

20世紀90年代末,我與弟弟也順利考上理想的大學,均在異地求學,母親隨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的兄長遷至長江邊上的一座城市,開啟了新的生活。故鄉(xiāng)的老屋,承載著我們無數(shù)童年歡笑與悲傷回憶的地方,賣給從外地遷回來的無房戶居住。從那以后,故鄉(xiāng)于我們,不再是有房屋可棲的家,但父親卻永遠留在了家鄉(xiāng),留在了那片叫燕兒坡的土地上。我們臨行前,全家人在父親墓前拜祭,擺上精心準備的刀頭、瓜果、土酒,燒起紙錢,讓淚水肆意流淌。那紛飛的紙灰,承載著我們對父親的無盡思念,也訴說著親人離別時的肝腸寸斷。小弟特意在父親墳前栽種下一排柏樹,希望能夠代替我們永遠陪在父親身旁。

在他鄉(xiāng),我們?nèi)缤勇莅?整日為生活不斷地奔波忙碌。故鄉(xiāng),那個裝滿童年與親情的地方,雖不算遙遠,卻因山水阻隔,因生活的羈絆,仿佛變得遙不可及。每一個思念家鄉(xiāng)的夜晚,我都會仰望星空,與閃爍的繁星對視,幻想它們能夠成為信使,將游子的思念傳遞到故鄉(xiāng),代游子看望長眠故土的父親。那時回故鄉(xiāng)的路是那么曲折而漫長,需轉(zhuǎn)兩三趟車方能抵達故鄉(xiāng)的縣城。到了縣城,還得走十幾公里的山路才到達老家舅舅的家。每次回老家,清早出發(fā),到達時往往已是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月光如水,灑在沉睡的山村,只有我們疲憊的身影和一顆急切歸鄉(xiāng)的心與月亮或星星絮語。而上墳祭拜父親也只有等到第二天了。

那些年,清明祭祖多是民間自發(fā)行為,政府尚未把清明節(jié)作為法定的節(jié)假日。身處他鄉(xiāng)的游子,由于時間沖突,加之路途遙遠,無法回鄉(xiāng)祭祖時,還能找些許借口安慰自己。但多年沒有到父親的墳前祭掃,我們心中始終充滿愧疚。母親每至清明,總會念叨:“你們不能總不回老家去看你們的父親吧,你們是他的孩子,不回去老家的左領右舍會說閑話的?!?母親的話語,如重錘敲打著我們的內(nèi)心,有撕裂感,讓那份愧疚愈發(fā)沉重。

2008年,政府將清明節(jié)作為我國法定節(jié)假日。這一舉措,如同春日暖陽,溫暖了無數(shù)游子的心。每到清明,人們紛紛踏上歸鄉(xiāng)之路,去追尋和表達那份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而我們回家鄉(xiāng)的路途,也迎來了新的轉(zhuǎn)機——我們生活的城市開通了直達老家所在城市的班車。清晨6:40,班車準時出發(fā),那時的路況不好,加上堵車、修路等原因,到達家鄉(xiāng)的小城時,大多夜幕降臨。我們只好在小城里的旅店里住一晚,次日清晨,搭乘早班船趕赴老家,下船后再爬坡上坎,步行半個小時左右才能到舅舅的家。稍作休整,又匆忙往鎮(zhèn)上買上香蠟、錢紙等祭祀用品,再前往父親的墳地祭拜。除雜草、砍雜樹,平整出一塊空地,用于擺放祭祀品,周邊的老鄰居聞聲過來,大家你長我短的互相問候,寒暄家常,就這樣一天的時間就悄然而逝。第三天,天還未亮,徒步數(shù)里去坐船。緊趕慢趕等趕到城里的時候,有時候長途班車早已離去。無奈之下,只得輾轉(zhuǎn)換乘,歷經(jīng)波折,等回到家時,已是半夜。為了這一年一次的祭拜,我們身心俱疲,但想到能在父親墳前盡一份孝心,一切的辛苦都覺值得,內(nèi)心安然。

為了緩解這種由于時空之間帶來的奔波之苦,在忙碌的年份,我們也會另尋方式表達對父親的思念和孝心。我們兄妹兩家會在我們生活的城市,找一處空曠無人之地,朝著家鄉(xiāng)的方向,給父親燃香,燒紙,磕頭,呼喚著父親的名字,敘說著兒女們對他的無限思念,講述著自己人生的如意和坎坷,告訴他我們生活的現(xiàn)狀與打算。我們深信,即便無法親臨父親墳前,這份跨越時空的思念,也能傳遞到父親身邊,得到他的理解與庇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更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高速公路如巨龍蜿蜒,連接起城市與城市、城市與鄉(xiāng)村;農(nóng)村公路也不斷延伸,公路通到每一個村子,讓回家的路變得更加平坦便捷。如今,駕車回家鄉(xiāng)只需兩個小時左右,上午出發(fā),中午到達,下午便能返回,時間變得充裕而從容。我們與父親之間的時空距離,仿佛一下子拉近了。

近年來,清明掃墓帶來的一系列環(huán)保問題也日益凸現(xiàn),全球氣候變暖,低碳環(huán)保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傳統(tǒng)的燃放炮竹、燒紙錢祭祀的習俗,逐漸被時代所摒棄,文明祭祀的新風尚悄然興起,人們用鮮花寄托哀思,在網(wǎng)絡空間傳遞追思。一束鮮花,在墓前靜靜綻放,訴說著對親人的無盡思念;一段旋律,在網(wǎng)絡中輕輕流淌,傳遞著對先人的深切緬懷;一支跳動的蠟燭,在屏幕上閃爍微光,照亮了人們對親人的思念之路。

慎終追遠,不忘先人。今年清明節(jié),我們?nèi)胰擞靡环N特別的方式緬懷逝去的先人,尤其是離開我們四十多年的父親。4月4日,清明當天,我們?nèi)魁R聚在兄長家中,一齊動手做了我們父親生前最喜歡的菜肴,也做了大家喜歡的美食,擺了滿滿的一大桌。中午12時,桌上的酒杯盛滿,我們?nèi)w家人肅立在桌旁,舉起酒杯,望著家鄉(xiāng)的方向,大哥高聲喊道:“老爸,今天是清明節(jié),您所有晚輩向您舉杯敬酒,祝您在天堂生活安康快樂!……我們會謹遵您的教誨,努力學習,認真工作,孝順母親,培養(yǎng)后輩!”話畢,大家靜默三分鐘,那刻,仿佛空氣凝固,彌漫著濃濃的思念與敬意。隨后,我們緩緩地放下酒杯,坐下吃飯,歡聲笑語中,滿是對父親的無限思念與對往昔歲月的追憶?;秀遍g,我看見,父親帶著爺爺奶奶在天邊舞動著雙臂,臉上充滿著盈盈的笑意,仿佛在說:“我親愛的孩子們,你們生活得幸福,就是我們最大的快樂!時空雖將我們隔離,但我們的心,永遠緊緊相連?!?/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明,這個傳承千年的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承載著華夏民族的精神血脈與情感寄托。未來,我們將繼續(xù)以文明而環(huán)保的方式,延續(xù)這份對先人的追思與對生活的熱愛,讓清明的內(nèi)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演變!

圖片

本文內(nèi)容系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蔣倩文

配圖: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