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jié)來生未了因?!?/strong>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后,深感自己出獄無望,在悲痛絕望之際寫下這首詩送給弟弟蘇轍。

蘇軾之名家喻戶曉,他所作的經(jīng)典詩詞傳承至今,仍誨人不倦,但其弟蘇轍相比于蘇軾,就顯得不那么“知名”。其實蘇轍與蘇軾同年趕考,并同時考中進士,時年蘇軾22歲,蘇轍只有19歲,宋仁宗當時看完這對兄弟的文章后,更是對皇后大喜道:“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可見蘇轍相比于蘇軾并不遜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蘇軾的“軾”,是馬車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而蘇轍的“轍”,是馬車行走后留下的印記,兩者亦步亦趨,相伴相行。而兩人的人生命運也是顛沛流離,起起伏伏,蘇軾兩兄弟猶如他們的名字一般,既同享福也共苦難。

二人的兄弟情誼之深,通過蘇軾的詩詞就可以體現(xiàn)出來,林語堂先生曾說過:往往為了子由,蘇軾能寫出最好的詩來。

蘇軾游覽勝景后,詩興大發(fā),當即寫下詩“五百言”贈予其弟蘇轍,截取下面一段分享:

最愛泉鳴澗,初嘗雪入喉。

滿瓶雖可致,洗耳嘆無由。

忽憶尋蟆培,方冬脫鹿裘。

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儔。

蘇軾游覽地方勝景,在抒發(fā)對美景的喜愛后,不禁回憶起了年少與蘇轍同游長江尋蟆的往事,滿懷遺憾地說可惜不能與弟弟一同游玩,又發(fā)出“無人自獻酬”感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蘇轍在收到哥哥蘇軾的信后,也立馬寫下一首《次韻子瞻減降諸縣囚徒事畢登覽》回信,截取詩中最后四句:

今游雖不與,后會豈無由。

晝出同穿履,宵眠共覆裘。

弟兄真欲爾,朋好定誰儔。

試寫長篇調(diào),何人肯見酬。

詩詞中盡顯蘇轍對哥哥的思念,盡管兩人現(xiàn)在不能在一起,以后肯定有的是機會,白天一同穿鞋出去,晚上同床和衣而眠,既安慰了蘇軾,也暢想了美好的未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兄弟雖然十幾年內(nèi)聚少離多,但頻繁通過書信詩詞來往,將自己的思念、感慨等等分享給對方。蘇軾詩詞中以“子由”為題的詩,就超過100首,比如《示子由》、《懷子由》、《別子由》等等。

和子由澠池懷舊

北宋·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蘇軾在中秋寫下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此時的蘇軾與蘇轍已經(jīng)分別七年未見,面對著一輪圓月,蘇軾遙祝千里之外的蘇轍“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故事的后續(xù)想必很多人并不了解,就在蘇軾寫下這首詞的第二年中秋,蘇轍特地遠赴千里到蘇軾所在的徐州相聚,兩人一同登山賞月,一同把酒言歡,傾訴思念之苦。然而相聚終有離別,蘇轍想到中秋后兩人又要分別,不禁潸然淚下,寫下《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抒懷,“明月不勝愁,依舊照離憂”,詩詞中滿懷對蘇轍心中離別之悲愁。

蘇軾為了開導蘇轍,在離別前又寫下一首詞《水調(diào)歌頭·安石在東?!匪徒o蘇轍,“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暢想未來二人隱退后一同吟詩飲酒,游玩山水之間,永永遠遠不分離,這才一掃蘇轍的離別之愁,于是蘇轍瀟灑離去,相約不久后再把酒言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奈何當時的北宋朝政尤如一個大泥潭,蘇軾兄弟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在宦海三十年多年的浮浮沉沉中,兩人猶如置身于暴風雨中的一葉扁舟,被命運風吹雨打,隨波逐流,不管他們?nèi)绾闻?,再三請求歸隱,但一直到生命盡頭也沒能實現(xiàn)曾經(jīng)的夙愿,最終二人生死離別,兄弟二人不復相見。

蘇軾逝世后,蘇轍常常對著哥哥的書信淚流滿襟,滿懷深情懷念兄長,作《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撫我則兄,誨我則師?!焙髞硖K轍又遭受當時宰相蔡京的嚴厲打擊,心灰意冷之下,歸隱家中不再接觸時政。蘇轍臨終前,還特意叮囑子孫要將自己的遺骨與哥哥蘇軾葬在一起,于是后人就將他們葬在了一起,世人稱“二蘇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蘇軾蘇轍的兄弟情誼,流傳千年,至今仍被傳為佳話,令人羨慕。在我們生活中,誰又不想能有這么一個人,可以毫無防備地互訴心事,能夠分享快樂喜悅,慰藉煩惱憂愁呢?在紛繁擾亂的現(xiàn)實生活中,唯有知己才是心靈的港灣,珍惜手足,珍重知己,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