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反而讓中國商品在美國賣爆了?

4月2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布對全球貿易伙伴發(fā)動“無差別攻擊”——所有國家先吃10%的“最低基準關稅”,部分國家還要被追加更高稅率(比如中國34%、歐盟20%、印度26%等)。
4月3日,美國億萬富翁馬克·庫班在社交平臺呼吁大家趕緊囤貨:“從牙膏到肥皂,凡是能找到地方可以儲存的東西,都應該趁早買起來,最好是在商店補貨前購買?!?a class="keyword-search" >庫班強調,即使是美國貨,也有可能漲價,“他們會甩鍋給關稅”。

消息一出,美國消費者直接慌了!于是,從方便面、衛(wèi)生紙到口紅、家電,美國人見啥囤啥,一位50歲的市民連跑5家店,終于搶到最后一臺中國品牌電視,激動得“比中彩票還開心”。

耶魯大學測算,如果各國反擊,美國普通家庭一年可能多花1300-5400美元。

特朗普政府揮舞的關稅大棒,最終卻讓美國普通家庭成了最大受害者。
數(shù)據(jù)顯示,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zhàn)以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減反增,從6210億美元膨脹至2024年的8790億美元。
而此次加稅政策落地后,美國進口商已額外承擔超800億美元成本,這些壓力正通過漲價傳導至消費端:一雙中國產運動鞋從59.9美元漲至79.9美元,一包洽洽瓜子從1.99美元飆升至3.5美元,連沃爾瑪貨架上的老干媽都貼上了“限購兩瓶”的標簽。
更諷刺的是,美國引以為傲的科技產業(yè)也難逃沖擊。

特斯拉美國工廠對華出口量暴跌60%,被迫裁員5000人;蘋果生產線雖遷至越南,但供應鏈仍依賴中國提供的精密零部件。
“我們以為制裁能逼中國低頭,結果卻是逼出了更強大的對手。”
一位美國半導體分析師在CNBC節(jié)目中無奈感嘆。

當美國消費者為搶購中國貨擠破頭時,中國民眾的生活卻波瀾不驚。
這背后是中國政府未雨綢繆的戰(zhàn)略布局:大豆進口從美國轉向巴西、阿根廷;醫(yī)療器械領域邁瑞醫(yī)療拿下55%的高端市場份額;連最“卡脖子”的芯片產業(yè),國產28nm光刻機也已實現(xiàn)量產。
這種反差在汽車市場尤為明顯:美國產特斯拉Model S因加稅漲價40%,而蔚來ET9搭載的固態(tài)電池技術卻讓歐洲客戶排隊下單;當美國農場主為失去中國市場舉行抗議時,中國消費者正用新疆長絨棉制作的李寧衛(wèi)衣替代Levi's牛仔褲。
正如《華爾街日報》評論:
“這場貿易戰(zhàn)讓世界看清,究竟是誰離不開誰?!?/p>
素材來源于官方媒體/網(wǎng)絡新聞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