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特大統(tǒng)領揮舞關稅大棒,向全世界宣戰(zhàn),頗有慈禧太后的遺風。另一邊,俄羅斯前總理,俄羅斯聯(lián)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對此表示:“事實上,俄羅斯幾乎不與美國和歐盟進行任何貿易,幾乎所有貿易都受到制裁。然而,我們的經濟現在增長了3%。我們將聽從老子的建議,坐在河邊,等待敵人的尸體漂過來。歐盟經濟腐爛的尸體?!?/p>
相信大多數中國人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是愣了好半天,也沒想起來老子怎么說過這么水的話。老子一向主張清靜無為,怎么會表達出“等待敵人尸體”這種打打殺殺的殘忍。假如這話是老子說的,那他的逼格要下降好幾個等級。
當然,我們很快就反應過來了,這句話其實是論語里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孔子站在河邊感嘆時光像流水一樣不停流逝,逝者不是去世的人,而是流逝的時光。而且這句話也不是老子說的,而是孔子說的。

從梅德韋杰夫的引用來看,這句話被解釋成這樣,顯然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歐美國家顯然對這句話的誤解由來已久,梅大人才敢這么引用,保證聽到這句話的每一個人知道他要說的是什么。
究竟這句話在西方經歷了怎樣一場“變形記”,以至于原作者變成了老子,世事無常被誤解成“坐在河邊等敵人尸體漂過來”。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第一個將《論語》翻譯到西方的是明萬歷年間到中國傳道的西班牙傳道士利瑪竇,他在16世紀把《論語》翻譯成拉丁語,但是他的翻譯版本已經失傳。如今西方能找到幾個最早的《論語》譯本都出自17世紀,按說這幾個版本都受到利瑪竇的影響,但是很遺憾,早年間歐洲版的《論語》都是節(jié)選內容,沒有關于“逝者如斯夫”的內容。
到了1861年,英國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首次把《論語》翻譯成英文,他把“逝者如斯夫”譯為:“The Master stood by a stream, and said, 'It passes on just like this, not ceasing day or night!'”這話的意思是,師父站在河流邊感慨:它就這樣不分晝夜地過去了。

這個翻譯還算準確,但“它”指代不明確,到底指逝去的人,還是逝去的時光,這就給他的后來人留了個口子,到底會被翻譯成什么,只能聽天由命。
首先出現偏差的是來自中東的學者,他們從理雅各的翻譯中聞到了宗教的味道,他們把孔子比作伊斯蘭教的“先知”,認為他傳達了“上帝的旨意”?!按ㄉ稀边@個詞被他們想象成具體的戰(zhàn)場,那個理雅各的“它”結合中文的“逝者”,讓他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死人。

于是,整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很容易就讓他們把孔子想象成“坐等敵人滅亡”的軍事家。于是,他們就把這句話翻譯成:老師在河邊說,耐心等待,敵人的尸體就會從上游漂下來。
這種說法流傳甚廣,梅德韋杰夫的說法就來自這個流派。他們改變了整句話的意思,也順便把孔子改成老子。
由于已經說到了敵人、軍事,這句話也經常被西方人訛傳為軍事家孫武說的話,比如他們會說,孫子曾經說過這句話“Wait by the river long enough and the body of your enemy will float by you.”

Sun Tsu就是孫子,那位寫《孫子兵法》的孫武先生。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你在河邊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你就會等到敵人的尸體飄過來。很荒謬,
這句話在西方有多流行呢?澳大利亞有一個搖滾樂隊The Drones甚至用誤譯的句子當歌曲的名字:《Wait Long by the River and the Bodies of Your Enemies Will Float By》——長時間在河邊等著,你的敵人的尸體會漂下來。

之所以會發(fā)生這樣的誤會,除了由于文化差異方面的因素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許多西方人引用這句話時,經常脫離上下文,只為自己的目的,刻意篡改這句話的本意。
比如一些西方環(huán)保人士呼吁保護河流,也會引用這句話,但是在他們的嘴里,原來句子里的“時間如水”被篡改成“河水很臟”。表面有關聯(lián),實際風馬牛不相及。
逝者如斯夫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副嘴臉,就是因為這樣的篡改,他們懷著不同的目的,將這句話弄得面目全非,梅德韋杰夫不是最后一個上當的,后面還有更多人篡改這句話,可憐孔子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