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如太原、臨汾、大同等等。但現(xiàn)在的太原城卻只有一千年左右的歷史,相比于大同等城市還遠遠不及,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在太原的土地上,曾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這座城市叫做晉陽,自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晉陽一直是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還曾作為國都。只可惜,這座城市卻被北宋的第二位皇帝趙光義給毀了,然后,再興建了現(xiàn)在的太原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晉陽城和太原城的位置示意圖)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段歷史。

我們先來理一理太原和晉陽的關(guān)系,免得繞來繞去,說不清楚。

太原,這一地名出現(xiàn)的較早,《詩經(jīng)》和《尚書》里就有太原一詞,原指汾河中游的廣闊平原地帶。

晉陽,出現(xiàn)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97年,晉國貴族趙簡子在太原盆地北端,晉水的北岸,懸甕山的東側(cè),今太原晉源區(qū)古城營村一帶,修筑了一座方六里的城池,這就是晉陽城。

自春秋晚期到北宋初年,太原更多是用于行政區(qū)域地名,而晉陽則多指城市。

秦朝時,天下初設(shè)三十六郡,后增長到四十多郡,今山西境內(nèi)有河東、上黨和太原等三郡,其中太原郡的郡治就是晉陽。

漢朝延續(xù)秦朝的區(qū)劃,晉陽城仍然為太原郡的郡治,同時又是十三刺史部中并州的駐地。漢文帝還是代王的時候,代國的國都就是晉陽(有爭議,有說榆次或平遙)。

一直到西晉,晉陽仍然為太原的郡治,并在西晉時期加以擴建。兩晉南北朝時期,晉陽城多次作為都城和實際上的政治中心。

東魏和北齊時期,晉陽城的北面分出了一塊地,設(shè)立了太原縣。此時,晉陽縣和太原縣同時存在,晉陽縣縣治仍然為晉陽城。

隋朝的時候,并州和太原郡的治所還是晉陽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淵父子進軍長安路線)

隋末,天下大亂,隋煬帝楊廣的表哥李淵,從晉陽起兵,向西南直取長安,并最終取代隋朝而建立唐朝。

唐朝的時候,晉陽是北都,地位非常高,僅次于長安和洛陽。

我們再簡述一下,從戰(zhàn)國到北宋初,晉陽的地位:戰(zhàn)國時期趙國都城、秦太原郡治、漢初代國都、漢并州治、曹魏并州治、西晉太原國都、前秦都城、北魏并州治、北魏末期實際行政中心、東魏下都和實際行政中心、北齊別都和實際行政中心、隋太原郡治、唐初并州治、唐北都、前晉都城、后唐西京和北京、后晉北京、后漢北京、北漢都城。

中國古代史的前半段時間里,晉陽是和長安、洛陽比肩的存在,北方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因此,人們把晉陽視做“龍城”,認為這里有“王氣”,會出很多帝王。

晉陽為何能有如此地位?主要是它的地形太好了。

晉陽城位于汾河谷地,三面環(huán)山(呂梁山、太行山),東臨汾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它還控制著華北與中原的交通要道,是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爭奪的焦點,素有“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之稱。

然而,這一切,在北宋初年戛然而止。

五代十國晚期,北漢割據(jù)政權(quán)的皇帝劉崇,于公元951年,派人出使遼國,自稱“侄皇帝致書于叔天授皇帝”,取得了遼國的支持。依靠遼國的支援和晉陽堅固的城防,北漢先后打退了后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的幾次進攻。

宋太宗趙光義在取得帝位以后,于979年,御駕親征,再次圍攻晉陽。在截斷遼國援軍的情況下,趙光義對晉陽城發(fā)起猛攻,宋軍箭矢消耗百萬,晉陽城墻“狀如刺猬”。宋軍圍攻一個月以后,北漢后主劉繼元心力交瘁,最終投降。

劉繼元投降后被封為“彭城公”,于991年去世,得善終。

但晉陽城就沒有這么好結(jié)果了。

趙光義認為晉陽城的城防太堅固了,“山川險固、城壘高深”,多次成為割據(jù)勢力的核心,必須徹底摧毀晉陽城以絕后患。

同時,民間傳說中“龍城”的說法,也讓趙光義十分忌憚。風水師又說,晉陽屬水,宋朝又以火德自居,水會是火的克星,因此必須把晉陽的風水徹底壞掉。

趙光義在攻破晉陽后的第五天就下令毀城。

宋軍先是用火燒,大火燒了三日都沒熄滅。晉陽城燒成焦土之后 ,趙光義還不放心。第二年漲水季節(jié),他又命令引汾河和晉水的水來灌城,徹底泡爛地基。同時,宋軍削平系舟山,以拔除“龍角”,把新城街道改成釘字形,以“釘破龍脈”。

趙光義在毀掉晉陽城之后,也廢除了晉陽縣,但他保留了太原縣,把縣治遷到了唐明鎮(zhèn)(今太原老城區(qū)),原來晉陽城的廢墟地帶,也劃歸太原縣管轄。

自此之后,一代名城晉陽,成為了歷史回憶,晉陽也成了歷史名詞,一座新的太原城開始了新的歷史時期。

趙光義的毀城之舉,后世的批評多于贊譽。

晉陽這座堅城控制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的主要通道,毀掉晉陽城,北宋在沒有“幽云十六州”的情況下,又一個戰(zhàn)略支點被削弱。新建的太原城,規(guī)模和防御能力都遠遠不及一千五百年時間不斷加強的晉陽城。

1125年,金軍南下,一路從華北平原直接南下,另一路就是沿著汾河谷地直取太原,以截斷西路宋軍與中原的聯(lián)系。

此時,太原城里僅有的三千多士兵,在太原知府張孝純和副都總管王稟帶領(lǐng)下,太原城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入伍,全民皆兵進行殊死抵抗,金兵戰(zhàn)死近萬人仍然不能攻下太原。此時,宋金進行第一次和談,宋割太讓原、河間、中山三鎮(zhèn)給金國。金國帶著割讓三鎮(zhèn)的詔書和八十萬黃金,滿意退兵。金兵得意洋洋來到太原城下,出示宋欽宗割讓太原的的圣旨,太原軍民卻拒絕承認,拒不交城,繼續(xù)抵抗。

第二年(1126年)二月,隨著各位勤王大軍抵達開封,宋欽宗覺得自己腰桿硬了,宣布割讓三鎮(zhèn)的詔書作廢。金兵立即開展第二次攻宋,路線還是和第一次一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意識到太原的重要性以后,北宋朝廷從陜西和河南方向,先后投入六十萬人救援太原,均在半路被金兵擊敗,以失敗告終,宋軍反而折損了十幾萬人,士氣大跌。

可憐的太原軍民,已經(jīng)被朝廷賣了一次,又等不到援軍,但他們決心與太原共存亡,依然進行殊死抵抗。最終,城里的戰(zhàn)馬和草都吃光了,因為實力太懸殊了,1126年八月,堅守280多天的太原城被攻破,城內(nèi)軍民無一幸免。

西路金兵通過山西直抵河南,與東路軍匯合,于十一月攻破開封,這就是靖康之恥。

如果軍事設(shè)施完備,“山川險固、城壘高深”的晉陽城還在,西路的金兵未必能順利南下,戰(zhàn)爭結(jié)果還未可預(yù)料。毀掉晉陽城,宋朝確實是在自毀長城。

元代詩人元好問用一句詩評價趙光義毀掉晉陽城:“鬼役天才千萬古,爭教一炬成焦土。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

敬請關(guān)注本公眾號,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