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三水西北隅,北江支流如碧帶蜿蜒,文筆山蒼翠的輪廓在此處舒展成一道天然屏障。長岐古村便依偎在山麓與江水之間,隸屬蘆苞鎮(zhèn),距佛山市中心約40公里。村莊背靠山巒,前攬平塘,風(fēng)水格局暗合古人“藏風(fēng)聚氣”的理想。

驅(qū)車穿過連片蕉林,忽見青灰色鑊耳屋群自薄霧中浮現(xiàn),恍若闖入被時光遺忘的秘境。村口兩方半月形池塘倒映著古榕與老屋,漣漪蕩開時,連呼吸都染上了水鄉(xiāng)特有的濕潤。

岐山遺韻,六百年滄桑
明洪武年間,盧氏先祖為避戰(zhàn)亂,自南雄珠璣巷南遷至此。見文筆山形似岐山(周王朝發(fā)源地),遂以“岐”為名筑村,祈愿子孫如周人般開枝散葉。清乾隆年間,鐘、何、黃三姓陸續(xù)遷入,四大宗族共建九巷十二坊,祠堂書塾次第興起,鼎盛時村中竟有12間私塾,耕讀之風(fēng)鼎盛。2008年,因完整保留明清格局,長岐村入選首批“廣東省古村落”。


鑊耳為冠,青石作裳
村中百余座鑊耳屋堪稱嶺南建筑活化石。山墻頂端的弧形鑊耳高聳如官帽,以蠔殼灰混合糯米漿砌成,既能阻隔火勢蔓延,又暗喻“官運亨通”。細(xì)看屋脊,灰塑的牡丹含苞、喜鵲登梅仍泛著隱約彩光,匠人用一鑿一刻將祈福的心愿凝固成永恒。巷道以青石板鋪就,石面被歲月打磨得溫潤如玉,凹痕中藏著幾代人的足跡。轉(zhuǎn)角處偶遇“趟櫳門”,木柵欄后透出天井里的一角蘭草,仿佛推開便能聽見舊時閨秀的輕笑。



煙火巷陌,新舊共生
村中年輕人多已遷居城鎮(zhèn),留守的老人們卻讓古村煥發(fā)別樣生機。2014年《十二道鋒味》攝制組偶然發(fā)現(xiàn)此地后,游客漸增,但村里始終未設(shè)門票。村西殘存的岐山古廟遺址旁,孩童追逐著無人機掠過鑊耳屋群的影子,古今對話在炊煙中悄然完成。


古村如鏡,照見歸心
暮色浸染文筆山時,立于觀景臺俯瞰全村。百間鑊耳屋化作起伏的灰色海浪,晚風(fēng)穿過空巷,攜來斷續(xù)的犬吠與電視新聞聲。那些曾被嫌棄“老舊”的屋舍,因都市人對田園的想象而重獲珍視,但長岐村始終從容——它不迎合網(wǎng)紅濾鏡,只在雨季任由苔蘚爬上石階,任憑祠堂梁柱的裂縫里生出蕨類。


離村時,見某戶門楣上“居仁由義”的匾額半掩于爬山虎中,忽然懂得:古村的啟示不在建筑本身,而在這種“不慌不忙活著”的智慧。當(dāng)城市在加速度中眩暈時,這里依然用六百年前的節(jié)奏,教人如何與時光溫柔相處。
【原創(chuàng)作品,感謝您的閱讀,敬請點擊關(guān)注我,與您分享更多精彩的原創(chuàng)旅行文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