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底,福州軍區(qū)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軍區(qū)司令員、政委、第一副司令、第二副司令都是開國上將,他們分別是韓先楚、李志民、陳再道和王建安。
韓先楚
一個軍區(qū)配備四位上將,在各大軍區(qū)中僅此一例,而且除了司令員韓先楚,另外三人都屬于“外來的和尚”。
這三人中,陳再道、王建安和韓先楚一樣,都出身紅四方面軍,受到韓先楚歡迎。不過李志民調任福州軍區(qū)政委的時候,韓先楚不高興,直言不諱地說:“你當這個政委我有意見。”
李志民出身紅一方面軍,與韓先楚分屬不同“山頭”,難道因為這個原因,差點被韓先楚拒之門外嗎?
李志民
開國上將中,李志民不顯山不露水,名氣不大,這主要是因為他謙遜低調的性格,也和他從事的崗位有關。
李志民,湖南瀏陽人,年輕時當過小學校長,1925年開始參加瀏陽縣的農(nóng)民運動。1927年4月,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李志民卻逆流而上,毅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8年,李志民在瀏陽領導游擊隊,聽說彭德懷發(fā)起平江起義,立馬率部與起義部隊會合,合編為紅五軍。從這個時間線看,李志民的資歷不淺。
那年秋天,李志民在丙子嶺的山坡上參加動員大會,第一次目睹彭德懷的風采。彭總站在坡上,臉龐剛毅、威嚴,用濃重的湘潭口音講述了紅五軍反“圍剿”的情況,號召大家團結起來,隨時迎擊敵人。
彭總的講話令李志民大為震撼,后來回憶說:“聽他講話,果然名不虛傳,敬佩之情油然而生?!?/p>
彭總嫉惡如仇、不畏強權的性格也深深影響了李志民。長征路上,李志民作為紅三軍團教導營指導員,負責斷后,出色完成任務。
王平
1935年7月,紅軍翻越最后一座雪山,在黑水一帶短暫休整。李志民的教導營肩負著一個重要任務,看好300多頭牦牛和100多只羊。
這些牛羊是紅軍作戰(zhàn)途中,從藏族土司那里繳獲的,等待藏民前來認領??赡菚r候紅軍補給困難,餓得沒飯吃,11團政委王平找了過來,要宰掉一些牛羊,做成肉干給戰(zhàn)士們當干糧。王平是團級干部,李志民不敢不聽,送了他十幾只。
王平要牛羊的事情在軍中傳開,不少團長、政委紛紛上門,跟李志民要牛羊。李志民一看這還得了,告到軍團長彭德懷那里,說王平帶頭違反紀律。王平感到難辦,退回去吧,戰(zhàn)士們要餓肚子,不退吧,弄不好要挨處分。
后來還是毛主席出面調解,他認可李志民的做法,也想了個折中的辦法:反動吐司的牛羊一律沒收,老百姓的牛羊先行借用,革命勝利后等價歸還。
這件事后,毛主席深深記住了李志民。紅軍抵達陜北進行東征時,毛主席點名讓李志民負責紅軍紀律。
李志民
紅軍時期,李志民的職位并不高,長征結束后只是團政委。不過在毛主席的提攜下,他很快從一眾干部中脫穎而出。
東征結束后,李志民出任紅27軍政治部主任。1937年6月,李志民所部編入八路軍留守兵團,保衛(wèi)陜甘寧。李志民雖然當過小學校長,但自認為文化程度不高,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馬列主義,向兵團政治部主任張際春申請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張際春支持李志民的想法,當天下午帶他面見毛主席。毛主席聽取過李志民的匯報后,點頭說道:“學習是好事嘛,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樣才能更好地工作,我同意!”
毛主席給李志民寫了一張紙條,推薦李志民成為抗大第三期學員。李志民交接完工作,到抗大教育長羅瑞卿處報到。羅瑞卿熱情接待了他,說:“你先到二大隊第四隊,幫忙做一些新生接待工作吧?!?/p>
就這樣,李志民在抗大扎下根后,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后隨抗大總校到晉東南一帶辦學。李志民在抗大學習、工作6年,雖然沒有到一線指揮打仗,但積累下豐富的辦學經(jīng)驗,軍中地位也顯著提升。

直到抗戰(zhàn)后期李志民才重返戰(zhàn)場,隨后他又參加了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曾擔任志愿軍第19兵團政委。1955年全軍大授銜,李志民被授予上將軍銜。
1957年李志民率部回國,受到毛主席親自接見和慰問。不久后李志民重回教育戰(zhàn)線,出任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政委。李志民發(fā)揚抗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將這一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最高學府辦得有聲有色。
李志民夫婦
1969年2月,高等軍事學院并入軍政大學,李志民結束使命。當時國內(nèi)形勢比較復雜,李志民也大受影響,被安排在江西一個農(nóng)場勞動。
1972年,年近七旬的李志民給毛主席寫信,希望在有生之年為黨和人民做一些工作,哪怕半年也好。毛主席看完來信,陷入深深的回憶中,又想起了李志民長征路恪守紀律的優(yōu)良作風。
1972年底,毛主席找周總理談話,要求落實老干部“解放”政策,為軍以上干部重新安排工作。談話期間,毛主席特意提到李志民的名字。
周總理回去后,第一時間想到韓先楚執(zhí)掌的福州軍區(qū)。首先,其他軍區(qū)編制已滿,不好安排,福州軍區(qū)正好缺一位政委;其次,李志民在江西勞動期間生病,是韓先楚把他接到福州看病,李志民寫給毛主席的信,也是韓先楚代為轉交的。
周總理認為,能給中央解憂的只有韓先楚,于是派總政部副主任田維新與韓先楚談話??商锞S新談了兩次,韓先楚就是不松口,不愿接收李志民。周總理只好親自出面,待韓先楚到北京開會時,親自找他談話。
當著周總理的面,韓先楚道出了自己的難言之隱。在李志民之前,福州軍區(qū)已經(jīng)接收了兩位上將,一個是陳再道,一個是王建安。
對于陳再道,韓先楚是主動接收的。陳再道當過武漢軍區(qū)司令員,有執(zhí)掌大軍區(qū)的經(jīng)驗,便于協(xié)助韓先楚展開工作。對于王建安,韓先楚起初不愿接收,認為王建安是他的老上級,不好領導。田維新和他談過后,他才勉強同意下來。
福州軍區(qū)第一任政委是葉飛,后來由劉培善接任,可沒多久劉培善就病逝了。從那之后,韓先楚既是司令員又是政委,身上的擔子很重,需要有人分擔。既然如此,韓先楚為什么不愿讓李志民當政委呢?
韓先楚的理由很簡單,當著周總理的面列出兩個理由:第一,李志民長期主持軍事學院工作,管學校和軍區(qū)是不一樣的;第二,李志民脫離軍隊近7年,當過軍區(qū)副職還行,恐怕不能勝任政委一職。
其實早在1971年,韓先楚就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政委一職,應在軍區(qū)干部中挑選。
周總理聽取韓先楚匯報后,只好耐心勸說:“李志民同志做政治工作一流,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得到軍委一致認可。相信他到了福州軍區(qū),也能很快適應的?!?/p>
周總理把話說到這個份上,韓先楚不答應也不行了,同意李志民調福州軍區(qū)。
周總理并沒有夸大李志民的作用,他雖然不是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將軍,但政治經(jīng)驗豐富,能做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1936年8月,李志民擔任紅81師政治部主任,率部攻打寧夏地區(qū)的李旺堡。當時駐扎在李旺堡的是軍閥馬鴻賓的一個團。這個團雖然人數(shù)不多,但戰(zhàn)斗力強悍,而且李旺堡外是一片開闊地,不利于進攻。
戰(zhàn)前會議上,紅81師的將領們個個愁眉不展,李志民說話了。他說,馬鴻賓雖然聽命于蔣介石,但手下多為回族士兵,不會為蔣介石賣命。紅軍正好抓住這個機會,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與守堡士兵談判,化敵為友。
李志民此話一出,在場人大吃一驚,紅軍與馬家軍勢同水火,怎么可能握手言和呢!不過這件事還真讓李志民辦成了,他派代表進城,給守軍送去幾頭牛羊,表達紅軍的善意。第二天敵軍團長就帶領部隊撤出李旺堡,李志民不忘展開政治攻勢,組成鼓號隊歡送,朝馬家軍喊話:再見,到抗日前線見!
1948年,李志民奉命率領華北第三兵團第二縱隊解放包頭。包頭解放后,住在包頭的綏蒙地區(qū)統(tǒng)治者達爾吉康布深感不安,準備逃跑。
李志民得知后親自前去拜訪,還將部隊的醫(yī)生帶來給達爾吉康布。對方深受感動,同意和平起義,不與解放軍交戰(zhàn)。
1972年底,李志民抵達福州,韓先楚早已率軍區(qū)干部等在車站。二人見面后,韓先楚開門見山,直言不諱地說:“志民同志,我先說明一點,在你來福州之前,你當這個政委我有意見,你不會怪我吧?”
李志民哈哈大笑,握著韓先楚的手說:“老韓,你對我有意見,我完全理解。待我上任后,爭取讓你對我沒意見!”

事實上,李志民雖然與韓先楚只搭檔了一年時間,但配合得很好,讓福州軍區(qū)成為全國模范軍區(qū),多次受到軍委表彰。周總理也贊賞韓先楚的做法,當眾夸獎他:“韓先楚,你是個有格局的人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