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大明王朝迎來了新任皇帝。
朱允炆上任后,他的重中之重是削藩。但是應該怎么削藩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齊泰和黃子澄,這兩位朱允炆的臣子了。
在他們的眼中,皇帝朱允炆年輕,不熟悉政務,而藩王年長,手握重兵,如果繼續(xù)讓藩王壯大,以后的藩王就很難控制了。
其實站在齊泰,黃子澄這邊來看,他們忠于朱允炆,需要讓朱允炆真正掌握大明王朝的至高權(quán)力,那必然就會想到削藩,但是他們把削藩這件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齊泰的想法是削藩先從燕王朱棣開始,燕王實力強大,除掉燕王,其余的自然會畏懼,而黃子澄卻覺得不妥,黃子澄的看法周王、齊王、岷王、湘王、代王在朱元璋時期,就有一些違反律法的事情。
周王,是燕王的親兄弟,除掉周王等于剪掉了燕王的臂膀。他們需要做的,就是等著周王犯錯,然后拿下周王。到時候燕王來救周王,只需要以連坐之名一并拿下燕王,這樣他們就師出有名了。
齊泰聽了黃子澄的話,連稱妙計。朱允炆也認同了他們的計策。
后來,果然有人告發(fā)周王朱橚。于是,朱允炆派曹國公李景隆,帶兵包圍了周王府,周王成了朱允炆削藩的犧牲品。
朱橚被貶為庶人,而且他又被發(fā)配到云南。
這是朱棣第二次被發(fā)配到云南。這段日子,比起他第一次發(fā)配到云南,苦多了。朱橚第一次被發(fā)配到云南,其實還真談不上日子特別苦,畢竟,他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對他手下留情。
朱橚和云南,也真是挺有緣。
朱允炆削藩,岷王朱楩也被貶為庶人,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大同,齊王朱榑被囚禁在京師,而湘王朱柏的結(jié)局最慘,他自焚而死。

從《明太祖實錄》關于周王在軍事上的記載并不是特別多,能看出來,其實周王和他的哥哥朱棣相比,軍事上的能力,不算太突出,但是架不住,他的親哥哥,是朱棣。
而朱棣,才是朱允炆削藩的重中之重。話也說回來,如果周王不是燕王的親生弟弟,他的結(jié)局也未必能好。
朱允炆的削藩策略,不僅沒有讓燕王退卻,反而讓燕王意識到,已經(jīng)到了這個地步了,只能起兵了,起兵還有生還的可能,不起兵只有坐以待斃。
靖難之役其實打得很艱苦,燕王能打到南京城,除了他軍事上的能力,還有運氣的加持。
當朱棣和朱橚重逢,那畫面還挺感人。當朱棣到了金川門,當時是諸王分守京城門,谷王朱橞開門,朱棣的隊伍進入南京城。
朱棣擔心周王、齊王遭到迫害,于是先派騎兵去救援,周王朱橚剛開始不知道是朱棣來了,很是慌張。
當知道來的人是朱棣的隊伍后,他欣喜若狂,他知道,他可以不死了。
朱棣和朱橚兩人重逢,兩人都是眼含熱淚。朱橚對于朱棣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朱棣還挺感慨,提到他這一路,多次陷入險境,今天能再次見到朱橚,是天地還有父母的保佑。
總之,這場面,讓人感覺到,就算是王室的人,多少也是有親情的。
后來,朱棣恢復了朱橚的爵位,并且多次重賞這個弟弟。但是王室的這些情分,消散得也快。因為他們都不是普通人。
當朱棣登上皇位后,誰當皇太子,也是個問題。

在朱棣的兒子里面,朱高熾,按照嫡長子繼承制,那確實應該當皇太子,而且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熾也立下了軍功。但是這些兒子里,最讓朱棣滿意的,是朱高煦。
在朱高煦的身上,朱棣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而且朱棣在靖難之役里,遇到險境時,朱高煦還拍馬趕到,救過朱棣。這也是朱高煦在朱棣心中的加分項。
朝廷中的一部分臣子,也是支持朱高煦的,還有一部分人,是支持朱高熾的。其實無論支持誰,這兩幫人都挺膽大。摻和到立太子這樣的事情里,真就是富貴險中求。如果支持的人當了皇太子,后來當了皇帝,那是從龍之功。如果很遺憾支持錯了人,那就可能付出慘重的代價。也有人,支持的人當了皇太子,他的下場也挺慘,例如解縉,這個人后文我會提到。
永樂元年四月,周王朱橚上表,請立皇太子。而朱棣的回復,也挺委婉。
朱棣的回復里,提到立太子是大事,之前文武群臣也說立太子的事,但是朱棣都沒有聽,現(xiàn)在他的弟弟朱橚也來上表,可見朱橚也真是為國家考慮深遠。
長子朱高熾雖然有仁厚之姿,但是見識還不夠,等到他真正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再立皇太子也不遲。
朱棣的這番回復,顯示了他的智商和情商。一方面給了朱橚面子,你看看之前群臣上表,朱棣都不同意,但是你朱橚上表后,就回復你了,可見你朱橚,在朱棣心中的位置。但是又明確說出了,長子朱高熾能力還不夠,其實這也是暗示朱橚,你消停點,當你的富貴王爺,這種事你少摻和。誰立皇太子,是皇帝說的算,你少摻和。

永樂二年,四月,朱棣立朱高熾為皇太子,立朱高煦為漢王。在《明太宗實錄》里提到,“周王以宗室之長,屢表請立太子,封建諸王宗室?!边@句話其實挺意味深長的。
如果說朱棣真不介意朱橚上表摻和立皇太子這事,我不信。
朱棣是個疑心非常重的人,他的這性格,真是遺傳了朱元璋。
雖然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但是他的位置并不穩(wěn),這也引發(fā)了一系列事情,而擁立朱高熾的人里,有個下場挺慘的人。這個人就是解縉。解縉雖然一度入內(nèi)閣,但是朱棣時期的內(nèi)閣,可不是明朝后期的內(nèi)閣里的人,有那么大的權(quán)力。
解縉擁立朱高熾,用一句話形容,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他根本沒有等到朱高熾當皇帝那天,就被紀綱所殺,慘死在冰天雪地里,而紀綱有這么大的膽子,還是因為朱棣,朱棣問了一句,解縉還活著呢?
于是紀綱認為這是暗示他,朱棣不想讓解縉再活著了,當時的解縉已經(jīng)被囚禁在獄中。不管朱棣是怎么想的,反正紀綱是動手了,當然了,紀綱的下場,其實也挺慘。就是那句話,替人賣命,充當打手,也得想到,有可能有成為棄子的那天。
從解縉的下場里,能看到,擁立皇太子,是一件多么危險的事情,你得有命活到皇太子成為皇帝的那天。
那么,同樣摻和到立皇太子事情里的周王朱橚,他的下場能好嗎?
參考資料:
《明太祖實錄》
《明太宗實錄》
《明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