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廟神像流汗的傳說,宛如一幅幅繪聲繪色的古卷,在大清的康熙年間緩緩展開。這兩則傳奇故事,一則與中牟縣的李其昂緊密相連,另一則則直接關聯(lián)著康熙大帝的龍袍微影,共同編織了一段段令人稱奇的佳話。

相傳,在那科舉盛行的年代,有一位寒窗苦讀的學子,懷揣著滿腔熱血與夢想,踏上了進京趕考的征途。然而,命運似乎總愛與他開玩笑,當他行至官渡橋時,竟遭遇了惡人的劫掠,盤纏盡失,前途一片渺茫。就在這絕望之際,一位長須紅臉、氣勢非凡的大漢猶如天降神兵,出現(xiàn)在了他的面前。
李其昂向大漢傾訴了自己的遭遇,大漢聽后,不僅給予了他溫暖的慰藉,還慷慨解囊,贈予銀兩。面對恩人的大恩大德,李其昂追問其姓名與住址,大漢只是淡淡一笑,道:“吾乃姓關,官渡橋東頭第一家便是?!毖粤T,催促李其昂速速上路,莫誤了考期。李其昂感激涕零,心中暗誓,日后定要涌泉相報。
這位學子,便是日后名震一方的中牟縣令李其昂。他憑借著自己的才華與努力,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金榜題名,榮登進士之列。恰逢初次出京,便被朝廷任命為中牟知縣。上任之初,李其昂心中始終銘記著那位神秘的恩人,于是決定前往官渡橋探尋其蹤跡。然而,當他抵達官渡橋村時,卻被告知村中并無姓關之人。李其昂心生疑惑,不愿就此放棄,村民們見狀,便提議道:“莫非是關帝廟?”原來,關帝廟位于街東頭,除此之外,村中并無他姓。

李其昂恍然大悟,心中暗自揣測,莫非那日的恩人便是關圣顯靈?于是,他同村民們一同前往廟中,虔誠地跪拜道:“弟特來拜訪,只可惜陰陽相隔,無法再如昔日般面談。但愿兄長能在夢中與我相見?!毖粤T,他抬頭望去,只見神像面容肅穆,汗水涔涔而下,如同雨淋一般,村民們無不驚嘆。此刻,李其昂終于確信,那日的恩人正是關圣人無疑。
為了報答關圣的恩情,李其昂回去后,立即撥款重建廟宇,為神像披上金裝,并免除了村民們的雜役,讓他們專心奉祀。竣工之日,他親自題寫碑文,曰:“中牟正堂之會首”。
而另一則關于關帝廟神像流汗的傳說,則發(fā)生在康熙八年。那日,康熙大帝微服私訪,行至中原牟山腳下時,突然遭遇一伙強盜的圍攻。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一位紅臉大漢騎著棗紅馬,手持青龍偃月刀,如天神下凡般勇猛無比,瞬間便將強盜們消滅殆盡。待康熙起身欲道謝時,大漢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康熙繼續(xù)前行,走了三華里后,偶遇一座小廟。只見廟前拴著一匹棗紅馬,馬身上大汗淋漓,仿佛剛從激烈的戰(zhàn)斗中歸來。走進廟內(nèi),他更是驚訝地發(fā)現(xiàn),廟中供奉的正是手握偃月刀的紅臉將軍關公及其左右助手——大將周倉和關平。此刻,康熙恍然大悟,原來剛才救駕的正是他們!關公顯靈了!

返京后,康熙立即下令重修關公廟,并賜封關公為關帝,還親自頒發(fā)御碑以示嘉獎。如今,這通石碑依然珍藏在官渡寺內(nèi),見證著那段傳奇的歷史。碑體長約八十厘米,寬約五十厘米,厚約十五厘米,上方雕刻著棱角分明的龍頭,左右兩側(cè)則鐫刻著象征皇權的蟠龍圖案,中間則刻著楷書“圣旨”二字,醒目而莊重。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敬請留言,第一時間刪除)
(胡云峰2025年3月28日整理于三胡書齋)
作者簡介:

胡云峰,筆名:官渡樵夫、河南省中牟縣姚家鎮(zhèn)小胡村人,生于1956年。2010年被評為主任編輯職稱。出版有新聞作品集《潮聲》。參與編輯過《時代的轍印》、《東京風華錄》、《彩珠集》、《中牟風采》、古都鄭州叢書《軼聞趣事》、《中牟記憶》、《中牟寺廟景觀卷》等十余部書籍,開辦有多個自媒體號,現(xiàn)為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認定為鄭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官渡的傳說》和《小胡武進士的傳說》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州市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