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下行,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土地財政失靈之后,政府的收入將從哪里來。土地財政最為人所詬病的是由于依賴土地財政而引起的高房價問題,從而使得無論是網上還是高層,都有一些人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那么我們需要討論土地財政的本質是什么,沒有了土地財政,政府的收入又會依賴什么,社會又會怎樣發(fā)展。
無疑,在21世紀初的前20年,土地財政帶給每個城市的利益是每個人都看得到的,人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商圈、地鐵、公路、鐵路、學校、醫(yī)院、公園等等民生基礎設施,一個接一個的拔地而起,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以至于每個人提到香港的城市建設,都會類比“上個世紀90年代的小縣城”,可見現(xiàn)在中國多數(shù)城市相比于20年前,改觀有多大。顯然這些都是土地財政的功勞。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其實土地財政本質上就是一群買房人聚集起來眾籌城市建設經費。在這二十年的歷程中,很多人都經歷過幾個階段:
1、被人嘲笑“買在了鳥不拉屎的新區(qū)”、“那地方二十年也發(fā)展不起來”。
2、地鐵通了,商場學校建起來了,房價開始漲了,第二批購房都又進來了。
3、新區(qū)越來越宜居,社區(qū)現(xiàn)代、交通便利、生活舒適,越來越多的人想住到這個地方。
但是高企的房價讓這些人買不起,他們還記得第一批人買房里的低廉價格,幻想著、咒罵著,希望這些人把房價以當年的價格賣給他們。
可以說,第一批買在新區(qū)的那些人,就是新區(qū)的股東,其他的城市建設也類似。所以土地財政,本質上就是政府帶著一批敢于開荒業(yè)主們眾籌發(fā)展城市的過程。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這種眾籌都是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的,失敗的那些,就會淪為無人問津的鬼城。
城市發(fā)展起來了,當年開荒的股東自然該有紅利。可以說,一個嶄新的城市,就是這批原始股東的生產資料,他們可以依靠這些生產資料來持續(xù)產生利益。
如果沒有土地財政的話,那么政府又能依靠哪些手段來獲取收入呢?也就那么幾種:稅收、公共服務私有化、壟斷國企上繳利潤等等。這些手段,你指望哪些手段來建設城市?希望多交稅?去私人醫(yī)院?還是水電煤氣再翻幾倍?
事實上,城市大規(guī)模建設期,沒有土地財政是不可能的事情。僅依靠稅收等手段,在很多地方,能維持體制內發(fā)得起工資就不錯了。
高房價是問題嗎?事實上,很多地方房價壓根就不高。只不過很多人不去而已,大部分人都想撿現(xiàn)成的。沒有了土地財政這個火車頭,城市的大規(guī)模建設停滯,擴大征稅來源,恐怕是免不了的事情了。
贊同請轉發(fā),喜歡本文的話,歡迎關注活在信息時代哦:)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