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某售樓處,銷售經理正對著沙盤激情澎湃地講解:"我們這套房子,套內面積80平,單價只要7萬5!"臺下一位戴著老花鏡的大爺突然打斷:"等等,去年你們對面樓盤公攤30%,建筑面積100平賣500萬,折算下來不還是一樣嗎?"全場瞬間安靜,銷售臉上的笑容凝固了——這場面完美詮釋了當下最火的房產新政:取消公攤計價,到底是房價"瘦身"還是開發(fā)商"換秤"?
一、數(shù)字游戲:從"帶皮玉米"到"凈重龍蝦"
住建部的試點文件下來后, 青島的案例更魔幻。某二手房因為得房率只有68%,在新政后掛牌半年無人問津。最后房東咬牙降價50萬,折算成套內單價反而比周邊新房還低。中介小王透露:"現(xiàn)在買房人都會掏出手機按計算器,老式高公攤房要么降價,就只能等著被時代淘汰。"這種"數(shù)字暴擊",正在二手房市場引發(fā)一場悄無聲息的財富洗牌。 二、物業(yè)費"減肥記":左手省下的錢右手又飛了 北京朝陽區(qū)的李阿姨最近收到 垃圾 北方城市的取暖費倒是實打實降了。石家莊李先生的房子套內面積縮水18%,供暖公司痛快地給他減了400元費用。但當他追問"樓道暖氣會不會關停"時,對方支支吾吾答不上來。這種細節(jié)暴露出更深的憂慮——當公共空間不再計入房價,開發(fā)商會不會把走廊修得只夠老鼠通行? 三、開發(fā)商的"變形記":從空間魔術師到成本殺手 某頭部房企的設計總監(jiān)酒后吐真言:"現(xiàn)在做方案,第一件事就是研究怎么把公攤偷回來。"他們的"創(chuàng)新"令人嘆為觀止:電梯間縮水到1.2米寬,消防樓梯改成旋轉式,連大堂的吊燈都從水晶燈換成了LED吸頂燈。更絕的是某樓盤把綠化帶改成立體停車位,美其名曰"公攤轉化率提升工程"。 但真正的"神來之筆"在合同條款里。深圳購房者張先生發(fā)現(xiàn),新簽的購房合同多了項"共有部分使用權購置費",金額正好是原先 四、二手房市場的"冰與火" 上海的周女士最近很焦慮。她2018年買的房子 不過也有意外贏家。重慶的劉先生買的loft公寓,原先因"超高公攤40%"被嘲笑,現(xiàn)在套內面積不變,反倒因為"買一層送一層"成為香餑餑。這種極端案例揭示出樓市新邏輯:得房率將成為衡量房產價值的新標尺,就像手機續(xù)航能力淘汰了超薄設計一樣無情。 五、那些藏在公攤里的"灰色金礦"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