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于豹房,成為大明第一位溶于水的皇帝。因其無子嗣,彌留之際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留下遺詔宣布堂弟興世子朱厚熜為繼承人。四月二十一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是為明世宗。

歷代帝王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皇即位,儀式非常繁復,各種祭告儀式不斷。比如當年十月二十七日,禮部尚書毛澄奏稱:按照傳統(tǒng),皇上登基改元,在祭祀歷代先帝陵寢的同時,也應當派人奔赴各地向已經去世的親王祭告,但是這寧藩的三代先王是否需要祭告,煩請做出圣裁。結果明世宗以寧王朱宸濠叛亂為由,下旨裁撤對寧獻王朱權、寧靖王朱奠培和寧康王朱覲鈞的祭告。

乙巳……禮部尚書毛澄言:‘皇上登極改元,禮宜祭告岳鎮(zhèn)海瀆,歷代帝王祖宗陵寢,及近年薨逝親王。若寧獻王、靖王、康王宜祭與否,惟上裁之?!显唬骸峰┍衬娌坏?,屬籍已削。勿祭?!?/strong>”(《明世宗實錄》)

明代新皇即位為何要祭告藩王,又會如何祭告呢?今天我們通過一方意外出世的石碑:明孝宗祭告伊悼王御制祭文,來揭示大明新帝即位祭告藩王的實況。

意外出世的御制祭文碑

意外出世的御制祭文碑

《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睂⒓漓胩岣叩脚c戰(zhàn)爭同等地位,并稱為國家的兩大最重要事務。

魯迅先生讀史,發(fā)現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以至于轉輾反側徹夜難眠。當代網友讀史,通過本質也發(fā)現其間滿是兩個字:“賬本”,以至于對尚未平賬的近代史咬牙切齒。

阿越讀史,除品出了“賬本”外,還發(fā)現了另兩個字“祭祀”。不管是編年史,還是紀傳史;也不論是斷代史,亦或是通史。但凡是中國古典史籍,祭祀相關的內容都會占據很大篇幅,很多時候都務求詳盡,甚至以華麗的篇章進行記載。

賬本”、“祭祀”,都是早已深入國人骨髓的“敬天崇祖”思想體現,“賬本”是對老祖宗苦難的忠實記錄,以便后世子孫了解當年,一旦有機會就報復回去,此正所謂“九世之仇猶可報也”?!凹漓搿眲t是對天地、祖宗的告慰。兩者結合,正好體現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中國能有綿延至今未曾斷絕的史籍記載,一代代為記錄真實歷史不惜赴湯蹈火的史官,也正基于此。

甲辰(2024年)公祭黃帝典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古代,祭告是國家祭祀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其形制可分為常規(guī)與非常規(guī)兩種。前者是常規(guī)祭祀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正祭儀式之前或之后舉行,帶有“預告”與“告謝”的含義,如祭祀天地、社稷活動中的告祭宗廟儀式。后者因時因事而行,涵蓋范圍更廣泛,內容也更靈活多樣,主要包括:新皇登基、出征與凱旋、建制與改制、奉安神主與祔廟、營建與修繕、冊封與之國、節(jié)慶與忌辰、禳災與告謝。

新皇登基儀式是帝制時代最隆重、最復雜的國家大典,具有重大象征意義與實際功用,也是歷代開國皇帝及其后嗣君主最為重視的皇家典禮。祭告儀式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貫穿始終。從登基當日的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到登基之后的慶賀和冊封儀,及告祭先農、耕藉田、祭岳鎮(zhèn)海瀆、帝王陵寢、先師孔子等,都有祭告儀式或本身就是祭告儀式。

明代,新皇登基于祭告“帝王陵寢”,增加了“各藩國先王”一項。皆因明代藩王地位特殊,有封國而不臨民,屬于內藩,被稱為王國,有本國的山川之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半獨立性質。所以新皇即位,需對各王國先王進行祭告,其儀式的基本內涵為“告知”與“祈禳”,即像各藩先王告知自己即位,并希望對方庇佑自己。

建文帝即位時,太祖系諸王去世的有:秦愍王朱樉、晉恭王朱棡、潭王朱梓、魯荒王朱檀。因其在靖難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留下的史料不多,故即位時是否有對上述諸王進行祭告不得而知。

通過靖難上臺的明成祖朱棣,在即位后非常明確的舉行過祭告諸王的儀式。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十五日,他遣使分祭秦愍王、晉恭王、潭王、魯荒王和湘獻王。

丙申,以即位,遣太常寺司朱彥真祭告祖陵,奉祀謝靖真祭告皇陵,祀丞徐鎬祭壽春等王,贊禮郎彭永年祭皇外祖徐王,祀丞葉良貴祭高王等王,贊禮郎林光贊祭滁陽王,戶部主事魯謙祭秦愍王,張顯祭晉恭王,工部主事呂謙祭魯荒王,員外郎唐鑒祭湘獻王、潭王,道士袁用誠等祭告太昊伏羲氏至元世祖三十六陵,劉真等祭岳鎮(zhèn)海瀆之神,國子助教周巽祭先師孔子。”(《明太宗實錄》)

明孝宗劇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后諸帝登基,皆遣使祭告諸藩先王,比如宣德元年(1426年)二月,明宣宗遣使“祭告祖陵、皇陵、懿文太子陵,及晉恭王等歷代帝王陵寢,岳鎮(zhèn)海瀆,鐘山,太岳太和山,先師孔子”。當然能獲得祭告的必須是正封藩王,追封藩王不在其列。

雖然《明實錄》對新皇登基祭告已故諸王之事多有記載,卻未載祭文內容,以至于無法一睹其芳容,甚為遺憾。收集伊藩資料時,偶然間發(fā)現前幾年有一方明孝宗祭告伊王的石碑,在洛陽以西的新安縣磁澗鎮(zhèn)禮河溝農家院內被發(fā)現。

該碑碑身高128厘米、寬68厘米、厚20厘米,碑首最上方刻“雙龍戲珠”圖,碑首刻有篆書“御制祭文”四字,碑文四周飾以云螭花紋圖案,碑身無基座,呈天圓地方之形。歷經500余年的風雨侵蝕,碑文有所損泐(音lè),不過尚可辨識。

碑文書法為楷書,平正端莊,一絲不茍,是有明一代官方倡導的“臺閣體”,章法布局十分考究,合乎皇家祭文的嚴格要求:

御制祭文

維弘治元年歲次戊申四月甲午朔十三日丙午,皇帝謹遣武安侯鄭英致祭于叔祖伊悼王曰:

予嗣承大統(tǒng),惇敘宗親,斯厥本源,惟厚德在念。謹遣人奉香幣恭伸祭告。伏惟鑒知,尚享!

翻譯成現代文,大致意思為:弘治元年(1488年)——戊申年——四月十三日,皇帝恭謹的委派武安侯鄭英,赴叔祖伊悼王墳園致祭:我得以承襲大統(tǒng),敦敘宗親情誼,追溯皇家發(fā)祥本源,時時刻刻不忘以厚德立身。因此恭恭敬敬地派人奉上香火錢幣,向您老人家行禮祭告,希望您在天有靈能體會晚輩的一番心意。請您享用!

碑文內容雖然不長,卻向世人揭示了大明新帝即位祭告亡故藩王的實況。享受皇帝祭告的主人:伊悼王,為大明伊藩第四代王、伊厲王朱?(音yí)的曾孫:朱諟釩。

伊悼王其人

伊悼王其人

朱諟(音shì或dì)釩,生于景泰二年(1451年),為洛陽安惠王朱勉塣(音zhèng)的嫡長子,生母洛陽王妃張氏。

其父朱勉塣雖為伊簡王的長子,卻因是庶出只能先封郡王。天順六年(1462年)七月十一日,朱諟釩的祖父伊簡王朱颙炔(音yóngquē)薨逝,在位38年,享年50歲。

孟津黃河濕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恰逢當年八月初六,乃伊藩祭祀本國社稷、山川之神的日子,先王突然亡故,一下子群龍無首,乏人主持。于是乎,伊藩左長史金潤等在伊簡王去世的當日啟動緊急程序,撰寫奏疏連同訃告一道上呈朝廷,表示洛陽王和本府官員都要居喪,可能都無法主持祭祀事宜,請求朝廷給予指示。

最終朝廷恩準由洛陽王朱勉塣主持祭祀,此舉算是將伊藩的管理府事權交到了他手中,只待服滿,便可經由傳制儀式,進封伊王。

奈何,洛陽王殿下命中并無親王之勢。天順八年(1464年)七月初十,眼看著即將服滿,卻意外病故了,享年34歲??胺Q倒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刻。

他這一亡故,不得不讓伊藩重新挑選繼承人。伊簡王朱颙炔為獨子,朱勉塣這輩還有個幼弟朱勉坍(音tān),另外他本人留有四個子嗣:嫡長子朱諟釩、庶次子朱諟(金靡),庶三子朱諟鈌(音jué),及尚未賜名的嫡四子。

也就是說,朱勉塣去世時,伊藩共有五名男性成員,只可惜作為叔叔的朱勉坍比大侄子朱諟釩還小兩歲,即五人都未成年,更是未獲封爵。

不過伊王的繼承人選很明確,按照支系倫序原則,朱諟釩身為長支嫡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只是需如同父王一般,需為父王服滿才能襲爵。

成化二年(1466年),朝廷正式遣使冊封朱諟釩為伊王。

關于朱諟釩這我第三代伊王的記載不多,可以一說的主要有以下幾件

在他的奏請下,其父洛陽安惠王被追封為伊王,改謚為安,世稱伊安王。四弟也于成化二年九月得賜名曰朱諟鋝(音lüè)。

成化四年(1468年)十月,伊藩其余四名男性成員被一道冊封為王:朱勉坍受封光陽王,朱諟(金靡)受封方城王,朱諟鈌受封西鄂王,朱諟鋝則被封為郟城王。

按《皇明祖訓》之制,親王歲祿為一萬石。但這一歲祿不是誰都能拿到的,特別是對象伊藩這等序齒靠后的太祖系藩王而言,更是如此。

永樂六年(1408年),伊厲王之國時,明成祖這位皇帝四哥給額定的歲祿為一千石,其后永樂九年(1411年)調整歲祿時,伊藩歲祿維持原地踏步。

洛陽老君山風景區(q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為籠絡諸藩,新皇帝明仁宗給諸藩普漲了一次工資,伊藩的歲祿漲到二千石,全支本色。

天順元年(1457年),趁著明英宗復辟成功,急需為自己挽尊之時伊簡王上疏請求漲工資。明英宗終究沒讓他失望,下詔增給歲祿本色米五百石,支以小麥。

可隨著伊簡王與明英宗兩位當事人相繼亡故,朝廷對天順年間增給的這部分歲祿,態(tài)度發(fā)生一百八十度大逆轉,認為此乃“特賜”,屬于特恩,故伊藩的正式歲祿為二千石。

一下子被砍掉五分之一歲祿,對朱諟釩而言無異于大出血,哪里肯吃這個虧??筛觳矓Q不過大腿,只能屢屢上疏低聲下氣地好言好說。在他的苦苦哀求下,朝廷終于大發(fā)善心,當初的“特賜”部分給予一半。

(成化三年四月)辛亥……給伊王諟釩祿麥歲二百五十石。初王祖簡王祿米歲定二千石,尋特賜麥五百石。簡王薨,麥住支,請如前支給。命給其半。”(《明憲宗實錄》)

雖如此,朱諟釩依然不太滿意,畢竟伊藩地處中原腹地,比不得擁有牧場等資源的沿邊諸藩,那怕歲祿少點,還能從其他地方找補。不過已經增過一次祿,短時間內想要更多顯然不太可能,故只能堤內損失堤外補,設法從其他地方找補。

成化九年(1473年)三月,架不住伊王一直哭窮,明憲宗下令把河南府稅課司商稅課鈔賜給伊王府,以彌補其日用不足的困境。

丁巳……賜伊王河南府稅課司商稅課鈔。時,王奏祿米數少,日用之不給,援例以請故也。”(《明憲宗實錄》)

阿越說

阿越說

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初二,伊王朱諟釩薨逝,在位10年,終年25歲,朝廷賜謚曰悼。謚法“未中早夭曰悼”,“悼”是一個帶有同情性質的中性謚號,由謚號可以大略窺知伊悼王是一個相對平庸的藩王,既沒有大功,也沒有大過。從《明實錄》及《明史》等相關典籍記載也可以窺得,相較于惹是生非的前兩代伊王,他的品行算是較好的。

北邙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成化五年(1469年)五月,河南登封縣主簿馬清之女為伊王妃。奈何婚后六年,伊悼王膝下沒能留下子嗣,伊藩大宗因此絕嗣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及“兄終弟及”的原則,伊王爵位最終由其胞弟郟城王朱諟鋝承襲。

歲月流轉,伊悼王最能被世人所記住,或者說他身上最有研究價值的,估計便是明孝宗登基后祭告他的御制祭文碑。

最后的最后,阿越在查閱伊悼王相關資料時,發(fā)現多有提及《伊悼王壙志》,但具體內容無法從網上獲取,故關于的生辰及襲爵時間,只能寫個大概。若哪位文友手中有壙志全文,煩請傳一份給阿越,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