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兆凡
很多時候,孩子不哭鬧,看著情緒穩(wěn)定,其實是憋著;需要我們更敏銳地觀察和詢問,甚至反著想;幫孩子學(xué)會釋放情緒,了解自己和別人的需求,逐步調(diào)節(jié)情緒。我想聊聊兩件小事。
昨天鄰居倆孩子來找兒子玩,我也有事要忙,心里希望他出去玩,問他要不要去,他又說要,又說不要?!翱禳c吧。他們在院子里玩,等你半天了?!?br/>催了幾次,他還站在門口,慢悠悠穿鞋。我有點不耐煩地說,“快點吧!到底出不出去?”
他背對著我,沒動,沒說話。三秒鐘,我意識到了。
我走到他身邊蹲下,“對不起,媽媽有點著急。你會覺得有點不高興嗎?”他突然哭起來,委屈地把頭靠在我肩上。
“是因為媽媽催你,語氣不耐煩?還是你其實不想出去玩?”
早晨他和鄰居孩子一起玩,有小沖突,但很快過去了。
他歪著頭指指我。
“很抱歉,媽媽語氣比較急。他們在等你,我也有事要做,但你也需要時間思考,你有權(quán)利選擇待在屋里的?!?br/>聽了這話,他的情緒很快釋放了,開心地去玩了。

被催了幾次就哭,是不是有點玻璃心?如果我沒問,他大概率不會哭,帶著情緒去玩,可能玩一會兒情緒就沒了,或者回家時看到我又想起情緒,用別的方式抗議。但長此以往,他很難了解自己真實的情緒、需要、權(quán)利和想法,容易把一件事的情緒發(fā)泄在別的事上。

第二件小事我現(xiàn)在還清晰記得。幾年前深圳鄰居家的孩子,我大約知道他們家庭沖突較多。
一天在院子里,我看那孩子趴在地上,他奶奶說他做錯了事,在鬧脾氣,具體我不記得了。
但我記得那個畫面。我蹲下來,看見兩歲多的孩子趴在地上,瞪著眼睛,攥緊拳頭。
我說,“你知道嗎,如果你想哭,是可以哭的?!?br/>聽到這句話,孩子哇哇大哭起來。
我把他從地上扶起來,輕輕拍著他的背,說了些安慰的話。
那時我剛做母親兩年,兒子想哭就哭,我沒想過這么小的孩子,就能如此憋著,攥著拳頭忍耐,所以那個畫面對我觸動很大,至今記得。

等孩子年齡越大,越會憋著、偽裝,我兒子有時也會如此。
但我們用心體察的話,會有些蛛絲馬跡,沉默的三秒、皺褶的眉頭、拖拖沓沓的行動、沮喪的眼神……

或者換個方式思考,在壓力如此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中,除非孩子享有極大的自由和特權(quán),對多數(shù)孩子,是否經(jīng)常哭、大笑、有點生氣、有些抱怨?如果我們不常察覺到,或許就要問問自己,ta是不是在憋著?ta的負(fù)面情緒,被充分看到、用積極的方式釋放了么?

更多文章關(guān)注@郭兆凡Grace

成長型家長會員最后招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