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中國人都很熟悉《歷史朝代歌》,習慣于用王朝更迭去劃分歷史,然而,這種傳統(tǒng)的分期方法,其實是把“改朝換代”等同于“建立新國家”,遮蔽了歷史真實的樣貌。
比如,秦漢之間、明清之間,只是換了朝代和帝王,其他一切都沒改變;而兩漢貌似沒換朝代,卻存在巨大差異。
直到20世紀,一位熱愛中國古典文化的日本學(xué)者,才以跨越時代的方法,對整個東亞的歷史做了全新的分期,并以此厘清了中國的文化核心地位。
他的《京都中國通史》,至少有三大觀點,值得每一個關(guān)心中國歷史的人借鑒和深思。
觀點一:
中國歷史分為三大時期
《京都中國通史》結(jié)合皇帝政治運作方式的轉(zhuǎn)變,以及中國與周邊民族關(guān)系的消長,將中國歷史劃分為——上古史、中世史、近世史三大時期。
遠古至東漢中期是上古史、十六國至唐中葉是中世史、宋至清是近世史,三大歷史時期之間有兩個轉(zhuǎn)折期,分別是東漢中葉至西晉、唐末至五代。

京都學(xué)派的分期方法影響深遠,國學(xué)大師陳寅恪畢生的研究都與之密切相連;如今,它早已成為后世史家大尺度審視中國歷史的常用分期。
觀點二:
中國在唐宋之間發(fā)生了劃時代的變革
《京都中國通史》用文化史的視角來觀察,認為唐宋之間的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比如:世族政治在唐以前還很強大,宋朝以后卻基本銷聲匿跡;普通人從世族集團的隸屬中解放后,有了成為土地所有者的可能;也是從宋朝開始,貨幣經(jīng)濟越來越旺盛,中國底層文化逐漸興起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宋變革論”。此說一出,石破天驚,徹底顛覆了中國人的一般歷史認知。陳寅恪成名大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其實就是對這一說法的延伸與回應(yīng)。中國唐朝以后,尚武精神的缺失、貴族文化的消亡、流氓的興起、科舉的興盛,甚至后面一系列的沉淪,也終于有了理論化的解答。
觀點三:
文化中心的變遷是中國歷史的動力
《京都中國通史》認為,古代中國文化在特定的時代和地域內(nèi),形成了所謂的“文化中心”——宋之前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洛陽與長安之間轉(zhuǎn)換;宋之后,政治中心北遷,但文化中心卻分離了出來,落在了江南。政權(quán)在北方不斷更替交疊,文化中心卻一直在江南地區(qū)穩(wěn)穩(wěn)扎根。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文化由內(nèi)向外不斷擴張,周邊地區(qū)受到影響后,與當?shù)毓逃形幕粩嗾希纬闪艘粋€全新的文化;這一文化又反過來,影響和滲透到中國文化之中。廣東地區(qū)就是在這個時期,逐漸被包納進中國文化圈之中,進而成為新的文化中心?!毒┒贾袊ㄊ贰飞踔琳J為,日本文化也是在中國文化中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
通過以上三大觀點不難看出,《京都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的分析,極具顛覆性和創(chuàng)新性,可謂入木三分、熠熠生輝。通過這部“他者之眼”,我們可以穿透王朝更迭的表象,直接觸摸制度演進與文化交融的深層律動。難怪陳寅恪對本書格外推崇。因為它不僅是一部觀點獨特的史書,更是一把打開民族精神圖騰的鑰匙——讀懂它,就能以新的視角看清“中國何以中國”。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先知書店獨家好書(還可在規(guī)格中一并選購“日本視角下的中國史”):
添加:Leonardo2010317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