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中國古代的統治階級都非常依賴非自然現象,君權神授的思想,更是讓他們對上天的種種變化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早在商周時代,統治階級都會通過占卜的方式來決定祭祀和戰(zhàn)爭等重大事項的發(fā)生時間。
而在接下來的封建王朝當中,統治階級也會依托專業(yè)查看天象的官員,擇定國家大事。

人們將這種本領稱為星占術,意思是通過星宿的變化,預測國家未來的發(fā)展軌跡,預言禍福吉兇。
原本這是專業(yè)的天文學知識,但是到了后期,這門學問卻逐漸被納入了帝王之術的范疇。占星術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唐代末期的政治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君王的決策。
唐朝和五代時期,星占術是怎樣影響政治生活運轉的?中央朝廷對于天文官員又有著怎樣的管理?
- 神秘現象,人為解讀
漢武帝時代,董仲舒的儒學思想體系逐漸成為了社會正統。君權神授,天人合一,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民眾的思想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
封建時代的人們普遍認為,人類社會的行為與上天的旨意有著密切的關系。當上天對人類社會做出影響時,天空之中必然會出現某些異象。所以,人們也相當重視某些異常的天象情況,比如說日食。

從科學角度上來說,日食是一種相當正常的天文現象。當月亮的運行軌跡到達了太陽和地球之間時,這一龐大的星體便會遮住太陽的光芒。從地球往上看,人們就會發(fā)現,太陽正在被黑暗一點一點蠶食。
天體運行的正常規(guī)律,讓日食成為了被現代人普遍接受的一種現象。但是古人并未建立起完善的天文研究思維,既然也不會從科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對于他們來說,日食既然發(fā)生,那就說明上天已經對人類社會的某些行為產生了怒意。上天是在通過日食向人們發(fā)出警告,向統治階級警示。
所以在日食發(fā)生時,會從自身以及天下的角度去思考當前政治運行當中的錯誤行為。中央朝廷專門設立的觀察天文現象的官員,也會在此過程當中輔助皇帝。

唐朝年間,就有皇帝因為日食現象而向天下發(fā)布罪己詔。
皇帝在罪己詔當中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并向老百姓痛陳罪過,也提出了一系列改進的措施。他向公眾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向大家表達了改正錯誤的決心。
皇帝并非真正意識到封建統治階級的局限性,他之所以會這么做,只是在向上天表明一種態(tài)度。他在告訴上天,自己一定會采用全新的政治體系,改變當前的某些社會疏漏。
到了唐朝末期,日食現象就更加引起了皇帝的重視。
唐朝末期政治秩序非?;靵y,地方割據勢力紛爭不斷,皇帝常常在政治生活中感到有心無力。
由于手中掌控的實際權力有限,由于中央朝廷放寬了對地方政府的限制,所以即使皇帝想要改變目前這種讓人心憂的局面,他也是無計可施。

若在此時天空當中出現日食,他更是會因此而焦慮和恐慌。繁雜的政治工作早已讓他心力交瘁,上天的警示又讓他無所適從。
所以皇帝固執(zhí)地認為,唐朝末期的社會亂象,實際上是上天對人類社會做出懲罰的體現。
這是一種冠冕堂皇的想法和說法,皇帝也通過這樣的借口來逃避自己的罪責。
除了政治亂象之外,古人普遍認為,日食還代表著外敵入侵、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社會疾病、官員官位升降等一系列至關重要的問題。
所以皇帝不僅會坦誠自己的錯誤,還會在日食發(fā)生之后調整官僚體系的結構。
五代十國時期,就有人因為日食的現象而貶謫朝廷官員。

不過也有政治學家評價,日食只是皇帝的一個借口罷了。他真正想做的是借助某種異常的自然現象,尋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打壓與自己作對的政治集團,扶持個人的心腹勢力。
由此可見,統治階級雖然依賴天象,但絕不會因為天象的變化而左右自己的意志。某些時候,所謂天象,甚至有可能還會成為他們手中的政治工具。
皇帝自然會把這樣重要的工具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懂得星占術的行家,幾乎都被皇帝網羅到了宮廷當中。
比如說《推背圖》的兩位作者李淳風和袁天罡,他們二人就是典型的占星之術的行家。《推背圖》是他們的智慧結晶,他們的本事當然也不僅僅體現在對未來的預測上。
比如袁天罡,他就非常擅長觀察天象,也能夠從天象的異常變化當中讀懂某些非自然的意味。

所以他極受皇帝的器重,在整個朝廷體系當中也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不過,他的個人自由自然也會受到限制。他只能為封建統治者服務,不能隨心所欲地在社會層面中發(fā)揮自己的價值。
星占術本是一種從民間興起的非自然學術,但是到最后,這種學術竟然逐漸淪為了皇帝手中的工具。
可見在封建社會,任何一種上層建筑都是以滿足統治階級的政治需求為核心的。
古代的政治和經濟的社會建設,因為占星之術而得到了推動。
與此同時,這門與眾不同的學術體系也喚起了某些民眾對于科學的追求。
在此基礎上,古代天文學研究也在不斷發(fā)展。所以到了清朝后期,我國已經有了結構相對完善的天文觀察儀器。

那些被德國搶進他們的博物館,后來又主動歸還給我國的天文儀器,正是我們珍貴的歷史文物。
- 管理體系,日益完善
天文學最初只是一門單純的學術,但由于統治階級對其作出了利用之舉,所以天文學逐漸演變?yōu)榱?a class="keyword-search" >帝王之術,成為了為帝王服務的工具。
不少天文學研究專家也因此而產生了世俗的欲望,脫離了相對純粹的學術研究環(huán)境,來到統治階級的身邊,用畢生所學為他們服務。
皇帝也因為掌握了帝王之術而獲得了許多的政治便捷,因此,他絕不可能放棄在專制主義實施過程當中的主導權利。
唐朝以前的朝廷機構設置中,太史局和太監(jiān)局都有專門的夜觀天象的官員。他們負責的是研究天文學體系,研究天空當中的種種正?;蛘弋惓,F象。

他們被納入到了常見的官僚結構當中,并未完全獨立出來。
直到唐肅宗時期,司天臺才正式從官僚體系當中獨立出來,成為了皇帝的心腹。
唐肅宗本人也非常重視占星之術,常常找到司天臺的官員,與之進行天文文化的交流。天文官員也會對皇帝的執(zhí)政手段作出建議,他們的建議往往比言官的監(jiān)督更具有作用。
這是因為,對于皇帝來說,上天的約束作用往往會比其他官員的約束作用更為顯著。他作為天子,作為一國之主,完全不用在與官員的爭奪當中讓步。
但是受到君權神授思想的影響,皇帝是絕對不敢跟上天作對的。身為人間的君王,他必須要順應上天的旨意,要在上天做出懲戒之時及時改變自己的手段和舉措。
所以,天文官員對他說的話,往往更具有約束作用。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句詩當中所描繪的封建帝王的形象,讓普通老百姓感到無可奈何。而這,也確確實實是封建社會的常態(tài)。
皇帝樂于與司天臺的官員交流,同樣也是為了詢問一些非自然現象和力量。對于人力所能及的蒼生大事,他反而并不會過多關心。
本末倒置,罔顧規(guī)律,難怪每一個封建王朝最后都會以滅絕而終結。
另外,在唐朝,中央朝廷對天文官員的管控也漸成體系,并逐漸完善。
中央朝廷統一管轄的帶有官府性的司天臺,官員只能與皇帝直接交流。他們的人身自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皇帝絕不允許他們與普通官員私相授受。
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規(guī)定,那是因為皇帝在預防一些結黨營私的事情。若是朝廷當中的政治官員與天文官員相勾結,那他們就會利用一些天文現象做出禍亂朝綱之事。
當年的安史之亂,不正是因為如此嗎?

或許也是因為吸取了安史之亂的教訓,唐肅宗以后的唐朝皇帝,對中央體系當中的天文研究更是管理嚴格。
不過相比之下,民間的天文學研究則顯得更為自由。
許多追求更抽象的價值體系的天文學家,往往不會選擇進入到朝廷管控之中。
他們在民間組織成立了一些天文學研究的協會,大家在彼此的交流當中實現了專業(yè)知識的增長,也把天文學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傳播范圍中。
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之下,天文學逐漸失去了作為一門科學專業(yè)的純粹性。但也正因為帶上了政治色彩,天文學才能在帝王的支持之下不斷發(fā)展。
- 占星之術,影響帝王
帝王本人對天文學研究是頗為依賴的,所以占星之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帝王的政治舉措。

帝王的政治行為和政治態(tài)度,必定會受到占星之術的影響。
一般來說,天文學的官員主要會在帝王的實際舉措以及品德修養(yǎng)上對其提出意見和建議。
當天空出現異象之時,皇帝必須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也必須在現有的政治結構之中做出調整和改善。
官員的選用,官員的升遷與貶謫,這些政策都會受到天文學的影響。而且,皇帝的德行也會因此有很大的改善。
上天做出警示以后,帝王本人必定會更加勤勉于政事,也會以更加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來處理官員之間的糾紛,以及民眾和官府的糾紛。
當天文學逐漸淪為帝王之術以后,它也成為了包裝帝王形象的工具。

比如說,某一位領袖得到了上天的認可,紫微星便會大放異彩?;实燮扔谏咸斓膲毫?,有時甚至會直接做出禪讓皇位的決定。
由此可見,占星之術甚至會直接影響到皇位的更迭,它對古代政治生活的意義也可見一斑。
結語:
天文學本身是一門純粹的科學體系,天體運行的規(guī)律也在天文學研究中逐漸被人們所知曉。
但是當這一門學科染上政治色彩之后,它便逐漸被納入到帝王之術的結構當中。帝王將之做為工具,用來包裝,用來造勢,用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利。
參考資料:
《大唐新語》
《中國文學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