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所(NIMS)的科研團隊取得一項重大成果,他們成功開發(fā)出世界上首個n溝道金剛石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這一突破為制造用于極端環(huán)境的金剛石基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集成電路帶來了希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金剛石作為一種半導體材料,具有許多優(yōu)異的物理特性。它擁有高達5.5電子伏特的超寬帶隙,載流子遷移率高,導熱性也十分出色。這些特性讓金剛石在高溫、強輻射等極端條件下,成為高性能、高可靠性應用的理想材料,比如在核反應堆核心附近的設備中就大有用武之地。

與傳統(tǒng)半導體相比,金剛石電子器件不僅能減少對復雜熱管理系統(tǒng)的需求,還更加節(jié)能,能承受更高的擊穿電壓,在惡劣環(huán)境下也更耐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隨著金剛石生長技術以及在高溫、強輻射環(huán)境下工作的電力電子、自旋電子和微機電系統(tǒng)(MEMS)傳感器的發(fā)展,對基于金剛石CMOS器件的外圍電路進行單片集成的需求越來越大。就像傳統(tǒng)的硅基電子產品一樣,制造CMOS集成電路需要p型和n型溝道MOSFET,然而此前n溝道金剛石MOSFET一直未被成功開發(fā)出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次NIMS團隊通過向金剛石中摻雜低濃度的磷,研發(fā)出一種能生長出原子級光滑平整臺面的高質量單晶n型金剛石半導體的技術。借助這項技術,他們首次制造出了n溝道金剛石MOSFET。

這個MOSFET主要由一個n溝道金剛石半導體層和其下方一個高濃度磷摻雜的金剛石層構成。下方的金剛石層大幅降低了源極和漏極的接觸電阻。研究團隊證實,制造出的金剛石MOSFET確實具備n溝道晶體管的功能。

此外,研究團隊還驗證了該MOSFET出色的高溫性能。在300°C的環(huán)境下,其場效應遷移率約為150平方厘米/伏·秒,這是衡量晶體管性能的重要指標。

這一成果有望推動用于制造節(jié)能電力電子器件、自旋電子器件和MEMS傳感器的CMOS集成電路的發(fā)展,使其能在惡劣環(huán)境下穩(wěn)定工作。

參考資料:DOI: 10.1002/advs.2023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