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吳單律師,廣東廣強律師事務所

如需轉載授權,請私信作者本人

犯罪故意、犯罪動機和犯罪目的,這三個法律術語在刑法理論中非常基礎,但也容易產生混淆。

本質上,“故意”、“動機”和“目的”都屬于人的主觀心理因素,但在刑法中討論定罪量刑時卻有著不同的法律意義。

01

犯罪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

這是刑法第14條的明確規(guī)定,也是所有故意犯罪中的主觀構成要件之一。

簡單來說,“故意”就是“知道這樣做會發(fā)生某個結果,還要去做”。

比如,小帥知道砍人會致死或致傷,仍然拿刀去砍,這就是殺人或傷害的故意;

仔仔知道宣傳介紹某個虛構的投資項目會有人上當交錢,仍然到處兜售這個項目,這就是詐騙或傳銷的故意;

冰冰知道外匯業(yè)務需要國家特許資質,仍然私下給人換匯,這就是非法經營的故意。

在刑法中,以“故意”作為構成要件的罪名有30個,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侵犯著作權罪、偽證罪等。

理論上,一個人如果沒有犯罪故意,就不具有主觀構罪要件,很多時候就不能定罪(除非是過失犯罪)。

比如,非法集資或傳銷案件中,一些集資參與人或傳銷參與人是發(fā)自內心地認為涉案項目可以賺錢、值得投資,于是向身邊人介紹??陀^上,這些參與人確實有宣傳、推廣的行為,但其主觀上并不知道項目是虛假的,只是希望帶著親友一起發(fā)財,而沒有騙取財物的故意,這當然就不構成集資詐騙罪或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

實務中,辦案人員沒有上帝視角,怎么知道當事人在案發(fā)時的真實想法,換句話說,如何認定當事人不具有犯罪故意?

這就要看經驗邏輯、常識常理及在案證據,當然最重要的是事實和證據,本文暫不展開。

02

犯罪動機,即促使人產生犯意的內心起因。

比如,故意殺人的動機,既可以是報復、謀財,也可以是嫉妒、沖動,還可以是防衛(wèi)、避險;

詐騙的動機,可以是為自己謀財,也可以是為親人治病籌錢;

傳播淫穢物品的動機,可以是牟利,也可以就是單純的“分享”。

可見,同一個犯罪行為,不同的行為人可能有著各自不同的犯罪動機。

所以,犯罪動機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犯罪的理由,是其動心起念實施犯罪的初衷。俗話說“初衷是好的,事情辦錯了”“好心辦壞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顯然,犯罪動機是多樣化且模糊的,難以核實,也無法從客觀行為來準確判斷。

可能正是因為犯罪動機的不特定性,刑法條文完全沒有提及“犯罪動機”或“動機”。司法實務中,犯罪動機不影響定罪,即便是所謂“正當”的動機,也不能成為出罪的理由,更多是法官在量刑時的考慮因素。

03

犯罪目的,即通過實施犯罪行為所希望達到的某個危害結果,是犯罪故意的具體化。

比如,故意殺人,犯罪目的就是欲殺之人死亡;

詐騙,犯罪目的就是非法占有被騙者的財物;

拐賣兒童,犯罪目的就是賣,否則可能構成綁架罪(索財)或非法拘禁罪(管教或懲罰);

賭博,犯罪目的是營利,如果只是為了消遣娛樂,就不構成賭博罪。

刑法中,以“目的”作為構成要件的罪名有18個,如違規(guī)制造/銷售槍支罪(以非法銷售為目的)、走私淫穢物品罪(以牟利或傳播為目的)、集資詐騙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綁架罪(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破壞生產經營罪(以泄憤報復等個人目的)、賭博罪(以營利為目的)、拐賣婦女/兒童罪(以出賣為目的)、非法獵捕/收購/運輸/出售陸生野生動物罪(以食用為目的)、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以牟利為目的)等。

既然犯罪目的也是構罪要件之一,那么,基于罪刑法定原則,以不同的犯罪目的實施的犯罪行為,有些可能構成犯罪,有些可能出罪。

比如,在外匯交易中,留學生小帥出于自用目的而私下?lián)Q匯,雖然也是非法買賣外匯,但不構成非法經營罪;如果小帥在這個過程中有組織、介紹他人私下?lián)Q匯的行為,且從中賺取服務費,則可認定其具有營利目的,進而可能以非法經營罪定性。

對于上述兩種情形,小帥換匯自用的動機可能是為了圖方便,也可能是為了省點手續(xù)費,而小帥換匯牟利的動機可能是為了賺點零花錢,也可能是為了湊學費。

總之,小帥非法換匯的動機有多種可能性,在罪與非罪的判定上,需要一個能準確反映其客觀行為性質的因素,即犯罪目的:若以自用為目的,則不構成犯罪;若以營利為目的,則可能構成犯罪。

換句話說,在非法經營案中,小帥用換匯得來的錢買奢侈品或交學費都可以,定性時在所不問;但小帥持續(xù)地利用私下?lián)Q匯活動賺錢的行為,就可能構罪,因為從這個行為可判斷其具有非法營利目的。

同樣地,在詐騙案中,小帥用騙來的錢揮霍享樂或給家人治病都可以,定性時在所不問;但小帥通過隱瞞真相、虛構事實而騙得他人財物的行為,就可以認定詐騙罪,因為這表明小帥明知自己正在以非法手段將他人錢財據為己有,故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04

因此,認定主觀構罪要件時,首先看當事人對自身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再看其對這個結果的發(fā)生是否抱有追求或放任的態(tài)度,都符合則具有犯罪故意。

在犯罪故意之上,多數(shù)經濟犯罪的成立還要求當事人具有某種特定的犯罪目的,如非法占有、非法銷售、非法營利等,實務中往往從當事人的客觀行為或其他證據予以證明。

而在定性之后,當具體確定量刑時,法官才會考慮當事人的犯罪動機,進而決定酌情從嚴或者從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