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jù)APA研究,10-30%的個案會在咨詢中途脫落——這意味著:每10位來訪者中,可能有3位在你還沒找到干預靶點時就轉(zhuǎn)身離開。

新手咨詢師首當其沖:因無法識別脫落預警信號,導致前期投入的時間/金錢/信任成本歸零。

但數(shù)據(jù)也表明:掌握防脫落技術(shù)的咨詢師,個案留存率提升2.3倍(Miller et al., 2005)

脫落常常是一件兩敗俱傷的事情:

來訪者視角看,中途退出可能源于對咨詢效果的不滿意或者是失望,這種信任危機將使其在未來面對心理援助時筑起更高心墻;

于咨詢師而言,尤其是初涉行業(yè)的新手咨詢師,個案脫落猶如一記重錘,不僅撼動著專業(yè)自信的根基,更可能引發(fā)職業(yè)價值感的深層動搖。

我們大多都曾因為來訪的脫落而感到焦慮、受挫、并陷入深深的反思,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系列的情緒——憤怒、失落、自責、甚至懷疑職業(yè)生涯。

ta 為什么來1次就不來了,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到底哪里沒做好?
為什么偏偏是我接不住這個案子?
下次還會不會重蹈覆轍?

到底要怎么才能留住他們?
我是不是不適合做咨詢師?

心理學讓我們相信:人的困擾總有解法,而《CBT3天防脫落實戰(zhàn)營》想告訴你——成為能「留住個案」的咨詢師,不需要天賦異稟,只需要科學的防脫落訓練。

僅需9元,點擊立即購買

4月14日-4月17日

視頻課+直播+社群答疑

拼手速,還剩5個名額??!

一線CBT實戰(zhàn)導師帶你提高防脫落能力!

為什么懂CBT的人面對個案會更從容?

當來訪者說「我不想再來了」時:

不懂CBT的新手:反復解釋「堅持才有用」,反而觸發(fā)更大阻抗;

學過CBT的你:啟動「餅圖責任切割」——「這件事里你的責任占20%,剩下的80%來自外界要求,我們先處理你能改變的部分」,當場降低自責引發(fā)的脫落風險。

當來訪者因焦慮發(fā)作說要「徹底放棄治療」時:

不懂CBT的新手:試圖用認知三角分析,卻被「反正我做不到」堵死;

學過CBT的你:用「去災難化技術(shù)」反客為主——「最壞情況發(fā)生的概率有多大?你現(xiàn)在擁有哪些應對資源?」,把「逃跑」轉(zhuǎn)化成「共同制定逃生路線」。

當來訪者質(zhì)疑「這方法根本沒用」時:

不懂CBT的新手:強行推進技術(shù)流程,導致信任崩塌;

學過CBT的你:運用「循證技術(shù)」重建合作——「我們暫停技術(shù)操作,先一起找三個支持/反駁這個想法的證據(jù)」,用客觀證據(jù)重建治療聯(lián)盟。

心理咨詢是科學與藝術(shù)的結(jié)合,但新手期最需要的,是防止個案脫落的「工具箱」。

我們見過太多咨詢師:

用盡方法卻留不住個案,陷入「我是不是不適合這行」的自我否定

把脫落歸咎于「來訪者問題太嚴重」,卻忽略技術(shù)應用時機錯誤

在督導中反復被指出「沒識別到脫落預警信號」

這正是我們設計《CBT3天防脫落實戰(zhàn)營》的原因:

不教「完美咨詢流程」,只練「關(guān)鍵時刻救命技術(shù)」

N個案例練手,為新手提供試錯安全區(qū)

一線資深CBT咨詢老師帶領(lǐng),更貼近臨床+更懂教學

僅需9元,點擊立即購買

4月14日-4月17日

視頻課+直播+社群答疑

拼手速,還剩5個名額??!

一線CBT實戰(zhàn)導師帶你提高防脫落能力!

當同行還在糾結(jié)“要不要接青少年個案”時,你已經(jīng)能用「責任切割技術(shù)」穩(wěn)住自責型脫落;

當別人因個案中途放棄而沮喪,你已掌握「去災難化話術(shù)」把危機轉(zhuǎn)化為干預契機。

心理咨詢這條路,走得越久越明白:

比起「完美無缺的技術(shù)」,更能留住個案的是——在ta決定離開前,你早已準備好「接住墜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