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詢室里,經(jīng)常會看到被母愛吞噬的孩子。很多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一直抓著孩子不放。比如,我們看到一些媽媽,孩子20多歲了,還和媽媽睡在一張床上,而且媽媽會給孩子提出很多建議,如何交朋友、外面很危險、你要怎樣做等。

母親這樣的叮囑,好像沒有什么問題。因為作為女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是很重要的功課。問題是當母親的叮囑,涉及到方方面面時,它就像一張巨大的網(wǎng),網(wǎng)住了這個孩子。孩子就變得不敢出門、不敢交朋友、不敢和社會接觸,和母親形成一種很黏連、共生的關系。

這樣一個孩子,當她來到咨詢室時,一旦我們開始去談論,她和母親關系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她沒有自己的立場。她總是從母親的角度上,去解讀各種事情,并且會站在母親的視角上來看待自己。她會很懂事、很理解母親,但唯獨聽不到她在自己位置上,為自己發(fā)出的聲音。

有些來訪會在咨詢推進的過程中,慢慢地意識到,原來媽媽給她的保護,其實是一層禁錮。她也能慢慢開始意識到,母親那種溫柔的、甚至總要去滿足她各種各樣需求的一種母愛,就像是一個溫柔的大網(wǎng)。

對于這些孩子來講,母愛就像大海,它能承載著孩子、也能淹沒掉孩子。這樣的孩子,她往往自理能力較差,但她又是母親心理上的照顧者。母親可能會成為她生活上的照顧者,然后兩個人緊緊地嵌入到對方的生命當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于這樣的個案,一個最大的難關、難題,就在于和母親的分離,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她要從近乎吞噬性的母愛當中,如何脫離出來。對咨詢來講,這個過程其實是非常漫長,而且不斷地反復。

無論作為母親,還是作為孩子,就像是骨肉相連,一旦分離,兩個人就會承受一種刀割般的疼痛,甚至還要承受一種巨大的孤獨和空虛感。對很多人來講,即使邁出這一步,或者在分離的過程中,很多人會不斷地分開、然后再回去、再分、再回去。

對有些來訪來講,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xù)一生。因為母親不愿意放手,孩子也習慣了和母親粘連在一起。她的很多獨立生存功能,也已經(jīng)受損。在分離的過程里,母親可能要承受,她要如何一個人,在沒有孩子的情況下,生存、生活下去。

在咨詢過程里,有些媽媽會把孩子帶走,因為她感受到了,好像咨詢就是讓孩子離開她。對孩子來講,她還要另外去承擔,好像要拋棄媽媽的內疚感。在她內心深處,她覺得好像離開媽媽,就是拋棄媽媽。她在分離的過程中,其實要不斷地和自己的內疚感作斗爭。

同時,她還要去承擔一種巨大孤獨感和空虛感,因為兩個人這樣緊緊地粘連在一起、長在一起。如果分開,她內心好像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空洞。無論是媽媽,還是孩子,都能感受到這樣巨大的空虛帶來的一種孤獨、甚至是恐懼感。

這是在咨詢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 但又不太好處理的一種情緒。因為這是分離過程中,這個孩子必然要去承擔的情緒,這樣的一種疼痛、空虛和孤獨。在這個過程里,能堅持下來的孩子并不多。

但堅持下來的這些孩子,要經(jīng)過一個又一個的反復的過程,才能慢慢地實現(xiàn)和母親的分離。這樣的疼痛,或者痛苦、孤獨和空虛,對一個人來講,也意味著她在為自己爭取個人成長和生存的空間。它的意義也在于此。

只有分離之后,TA才能真正地長成一棵大樹,成為自己,而不是被母愛吞噬掉的那個孩子。

(陳珂含老師口述,心小愛編輯整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