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孟春,江南草長之際,范文升于畫院鋪展丈二宣紙,著手創(chuàng)作山水新作《春山煙雨圖》。此作以傳統(tǒng)水墨為骨,融注當代審美意趣,通過三旬有余的精心營造,終成一幅氣象氤氳、意境邈遠的山水佳構。創(chuàng)作過程中,范文升以筆為舟,渡越于現(xiàn)實丘壑與心源意象之間,其現(xiàn)場揮毫的專注神態(tài)與成品的磅礴氣象,皆在鏡頭中留下了珍貴記錄。

創(chuàng)作首日,范文升于案頭置放數(shù)幀皖南春山寫生稿,反復摩挲觀覽。皖南多丘陵,春日云霧常自谷底蒸騰,峰巒在煙嵐中若隱若現(xiàn),此等“可游可居”之境,正是畫家心馳神往的意象源頭。他取狼毫蘸取淡墨,先以“意在筆先”之法勾勒山勢大要,筆鋒在紙面游走時,目光卻常投向窗外——時逢細雨初霽,庭前老梅枝椏間浮著半透明的霧靄,恰與記憶中的山景相映成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構思階段,范文升尤為注重“虛實相生”的傳統(tǒng)法則。他以炭筆在宣紙邊緣勾勒小稿,確定近、中、遠三景的層次:近景取巨巖數(shù)塊,以斧劈皴顯其剛勁;中景布松針幾叢,間以留白表現(xiàn)煙嵐;遠景則用淡墨烘染,令峰巒如浸琉璃。此等經(jīng)營位置之法,既合“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古訓,又融入了對光影變幻的現(xiàn)代觀察。
正式落墨之日,畫室中氤氳著松煙墨的清冽氣息。范文升換用羊毫大筆,飽蘸清水調墨,先以“潑墨法”鋪陳畫面基底。水墨在生宣上自然暈染,形成大小不一的墨斑,恰似山間浮動的云氣。待半干時,他取焦墨勾皴近景巖石,筆鋒在粗糙的紙面摩擦,留下蒼勁的肌理,與濕潤的墨韻形成鮮明對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畫至中景,范文升改用兼毫小筆,細致描繪松樹枝干。其筆勢若“寫”而非“描”,枝椏如篆書線條般剛柔相濟,松針則以“攢三聚五”之法密攢,間以淡墨渲染,表現(xiàn)出煙雨浸潤中的朦朧感。最妙處在于山間飛瀑的處理:他以留白示水,僅在瀑流兩側用淡墨輕擦,便令清泉仿佛從煙嵐中傾瀉而出,正合古人“計白當黑”之妙理。
敷色階段,范文升摒棄濃艷之彩,僅以花青、赭石略施點染。近景巖石在赭石中調入少許墨色,顯其厚重;中景林木以花青加藤黃,表現(xiàn)春山的蓬勃生機;遠景峰巒則在淡墨中融入極淺的石青,營造出“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視覺效果。整幅畫面色彩含蓄,卻于精微處見匠心,恰如張彥遠所言“運墨而五色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最后一筆苔點落在山腳水口處,《春山煙雨圖》宣告完成。整幅畫作氣勢恢宏,近景巨石崚嶒,中景煙嵐浮動,遠景峰巒隱現(xiàn),一條蜿蜒的山徑從畫面右側延伸至云霧深處,仿佛通向桃源之境)畫面中央,幾座峰巒在煙雨籠罩下若即若離,山腰間的留白既是云氣,亦是觀者的想象空間;山腳下,數(shù)間茅舍半掩于綠樹叢中,檐角微微上翹,透出人間煙火的暖意。最令人稱賞的是整體氛圍的營造: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精準傳遞出春日山林的濕潤感,仿佛能讓人嗅到泥土與草木混合的清香。
范文升的創(chuàng)作,始終秉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他筆下的春山,既非對景寫生的照搬,亦非閉門造車的空想,而是將自然觀察、傳統(tǒng)技法與個人情感熔鑄一爐的結晶。從現(xiàn)場創(chuàng)作時的凝神靜氣,到成品中煙霞的磅礴氣象,觀者得以透過鏡頭,窺見一幅優(yōu)秀山水畫誕生的全過程——那是畫家以筆墨為舟,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架起的橋梁,亦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天人合一”精神的當代回響。
當暮色漸入畫室,《春山煙雨圖》在落地窗前靜靜舒展,墨色在夕照中泛著溫潤的光澤。此刻,畫中的煙嵐仿佛正從紙面溢出,與室外的暮色融為一體,讓人恍然悟得:所謂山水創(chuàng)作,原是畫家將心中的萬千丘壑,化作紙上的一片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