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丨可樂媽

來源丨男孩派

ID丨boy666dj

最近,我刷到了一位老師的視頻,他提到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回,他給學生們上課,看到一個孩子穿得很單薄,便好心提醒了一句。

沒想到,這孩子一聽就破防了,言辭激烈地反駁他,還噼里啪啦講了一堆大道理。

老師覺得有些詫異,自己只是單純關(guān)心罷了,怎么會這樣呢?

后來,老師找這個孩子了解情況。

這才得知,原來上次孩子媽媽讓他穿秋褲,孩子偷偷沒穿,結(jié)果感冒了,媽媽竟然對著生病的他念叨了一個星期“看吧”、“看吧”、“看吧”。

對此,這位老師總結(jié)道:

很多家長喜歡在勝負局里,張口閉口都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結(jié)果把孩子變成了豎起尖刺的刺猬,下意識地與父母對抗。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常能夠看到類似的案例:

孩子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是關(guān)心,而是“早跟你說了好好走不然要摔跤”;

孩子跟朋友絕交了,在家里傷心大哭,父母卻說“之前就跟你說了xx不是好孩子,你不聽”;

孩子考試粗心丟分了,正在自責,父母一叉腰:“讓你做完試卷檢查一遍你不檢查,這下知道錯了吧!”

可結(jié)果,這些充滿勝負欲的關(guān)心,不僅沒能讓孩子吸取教訓,反而將家庭變成了戰(zhàn)場。

一言不合,孩子就開始跟父母針尖對麥芒。

其實,就像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 《正面管教》 一書中強調(diào)的:

“真正的教育,是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01.

身處勝負局的父母即便贏了道理

也輸了孩子的心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過,中國大多數(shù)家庭矛盾,都是一場隱秘的權(quán)利斗爭。

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總是想要通過各種方法征服孩子、改造孩子,證明“我是對的,你必須聽我的”,最終只會讓孩子變得消極抗拒,親子關(guān)系也隨之破裂。

之前,和兒子一起看電視劇《追光的日子》時,里面有個叫吳凱的男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吳凱來自一個單親家庭,性格內(nèi)向,平日里最大的愛好就是畫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因為吳凱爸爸畫畫不掙錢導致家庭破裂,媽媽總覺得學畫畫是沒有出路的,從而不想讓兒子走上父親的老路。

為了禁止兒子畫畫,媽媽經(jīng)常檢查吳凱的書包、作業(yè)本,監(jiān)視著他的一舉一動。

而吳凱一旦反抗,媽媽就會哭訴自己離婚后獨自撫養(yǎng)孩子的艱辛,讓他陷入愧疚與壓抑當中。

久而久之,吳凱便關(guān)閉了自己的心門,人也變得越來越沉默。

直到有一回,曾經(jīng)霸凌過吳凱的人當眾搶走了他的畫冊并狠狠羞辱了他。

為了搶救被扔進河里的畫稿,吳凱不顧安危一頭扎進了水里。

事情發(fā)生后,吳凱向媽媽坦言:“畫畫是我唯一的傾訴方式,你和爸爸吵架時,我只能畫下來……”

這一刻,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控制欲和對正確的執(zhí)念早已掐滅了兒子的情感出口。

在后續(xù)的采訪中,我看到 《追光》 的編劇透露說,吳凱其實是有真實原型的。

原型是一個16歲的女生,因為堅持學美術(shù)而與母親決裂,她在日記里寫道:“她(母親)贏了所有道理,卻輸?shù)袅宋业奈磥??!?/strong>

教育家 尹建莉 曾說過:

“成人在育兒時,之所以經(jīng)常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使教育變成一種破壞性的行為,有兩個根本原因: 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blockquote>

而那些永遠正確的父母,就是后者。

他們堅信,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有道理,但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最終,用一句“都是為了你好”,將孩子拒之門外,親手在自己和孩子中間劃下一道鴻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一味和孩子較勁的家庭中

沒有真正的贏家

心理學上有個“海格力斯效應”。

說的是一個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被一個袋子絆了一跤。他一氣之下就踩了袋子一腳,沒想到,袋子卻鼓起來,最終擋住了自己的去路。

親子關(guān)系中,這一效應也同樣存在。

很多時候,父母越是執(zhí)著于糾正孩子,孩子就越是叛逆難搞。

復旦大學的 沈奕斐 教授曾收到過一位朋友的求助,這個朋友的孩子才上四年級,但卻特別叛逆。

為此,母子倆時不時就會爆發(fā)戰(zhàn)爭。

有一回,她和朋友約飯。

結(jié)果一落座,朋友就開始喋喋不休地給兒子糾錯:

“你要把餐布鋪在自己桌子上,然后蓋住你的大腿,這樣能防止湯汁濺到身上?!?“筷子要往上拿一點點,不然你用著不方便?!?“拿勺子的時候,要小心一點,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發(fā)出聲音不禮貌。” ……

短短一頓飯的時間里,她的眼睛一直盯著兒子,總在各種小事上糾正兒子。

最終,兒子有些忍無可忍,沖著媽媽大喊:“你很煩呢!”

而這位媽媽,依舊不依不饒:“我怎么煩啦?你這孩子,怎么跟媽媽說話呢……”

如果孩子每一次的伸手探索都被按回原點,每一句的表達都被修正對錯,久而久之,那些“不對”、“ 不行”的聲音就會在他心里織成一張網(wǎng),將他牢牢困在原地無法成長。

還看過一則新聞:

有個叫小杰的男孩,父親是企業(yè)高管,母親是中學教師。

一直以來,父母對小杰的要求總是格外苛刻:

小杰在畫畫時,母親會指出他線條不夠流暢、色彩搭配不夠協(xié)調(diào);小杰在寫作文時,父親會批評他用詞不夠準確、句子結(jié)構(gòu)不夠復雜……

這種無處不在的糾正,讓小杰感到十分挫敗。

在這樣的高壓下生活久了,小杰從年級前10逐漸滑落至班級中游,后來,他開始故意不交作業(yè)、撕毀試卷,并出現(xiàn)了拔頭發(fā)、撞墻等自傷行為。

父母這才發(fā)現(xiàn),在小杰的課本內(nèi)頁里,寫滿了“我沒用”、“去死吧”。

當家庭淪為勝負局,父母與孩子都被困在了死循環(huán)里。

前者收獲的是滿目瘡痍的親子關(guān)系,而后者背負的是如影隨形的自我懷疑,沒有人是真正的贏家。

事實上,教育不是角力場,放下較勁的執(zhí)念,或許才是為人父母最了不起的勝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真正的教育

不是贏了對錯而是贏得信任

《正面管教》一書中,有句話說得很好:

“‘贏了’孩子,是通過權(quán)力讓孩子屈服,最終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而‘贏得’孩子,是用尊重與合作換取孩子的信任,讓他們自愿與你并肩解決問題。”

想要軟化那個渾身尖刺的“小刺猬”,父母要做的絕對不是強迫、糾錯。

而是蹲下身子,看見孩子的困境和委屈。

我總結(jié)了以下幾點建議,想要送給各位父母:

1. 把“你錯了”換成“我擔心”

楊絳先生曾說,中國家庭的悲劇,多數(shù)都源自于遇事愛責備的相處模式。

如果我們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點評,去指責,我們和孩子之間關(guān)系只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但其實,遇事時一萬句的“都是你的錯”,也不如一句“我只是擔心你”。

李玫瑾教授就分享過一個例子:

一對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偷了別人的錢,沒有打罵,而是在睡前跟孩子談心:“孩子,我們很擔心你,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難處了?”

孩子聽完,哭著說自己是想給奶奶買止痛藥。

最終,父母陪孩子把錢還給了失主,并教導他按計劃使用零用錢。

一場親子危機,也悄然化解。

當孩子感覺被關(guān)心、被信任時,他就會開始變好。

2. 用“我們”代替“你”和“我”

綜藝《爸爸當家》中,嘉賓肖杰處理女兒允兒賴床的方式就值得借鑒:

他沒有說“早就叫你早點睡”或者“都跟你說了會遲到”,而是舉著兩人的合照說:“你看,上次遲到時爸爸的表情多著急?我們今天試試新方法好不好?”

正是這種“共同體”的暗示,讓4歲的允兒主動提出明天定鬧鐘。

生活不是辯論賽,無需爭個輸贏;

家庭也不是戰(zhàn)場,無需分個高下。

遇到問題時,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事事正確完美的老師,而是一個“我們一起面對問題”的同伴。

收起為人父母的勝負欲,把孩子的感受置頂,對抗就會轉(zhuǎn)為合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 留白式溝通,給孩子一點空間

北京師范大學的一項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在沖突中選擇暫停10分鐘的家庭,親子關(guān)系的修復速度比即時爭論的家庭快3倍。

在朋友圈里,我就看到一個媽媽講述了自己的經(jīng)歷:

之前,上三年級的兒子第N次丟了文具,媽媽咽下了那句已經(jīng)到嘴邊的“我都說過多少次了”,而是換了個換題,說:“餓了吧?媽媽下午剛烤了蛋撻?!?/p>

這個溫情的轉(zhuǎn)折,讓兒子一下子愣住了。

事后,兒子主動為自己的粗心大意道了歉。

后來的一整個學期里,媽媽發(fā)現(xiàn)兒子都很少丟東西了。

在理解、接納的基礎(chǔ)上給予安慰,或以實際行動表達關(guān)懷,都勝過無數(shù)個“正確”的道理。



04.

有句話說得好:

贏了孩子,但你可能會失去他;贏得孩子,你將會收獲一顆心。

把高高在上的評判換成平等尊重的共情,把是非對錯的爭論換成一起解決問題的包容,你就會發(fā)現(xiàn):

孩子身上那些叛逆的尖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自然就軟化了下來。

正如春天來臨時的刺猬,當它們感受到真正的安全與溫暖時,自會舒展柔軟的肚皮。

畢竟,教育的本質(zhì),從來不是對錯的較量,而是兩顆心的彼此看見。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