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

作者:王重陽

學習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我們大腦中的“海馬體”像一位嚴謹?shù)膱D書管理員,負責篩選哪些知識值得珍藏。想要獲得它的青睞,最好的方式就是經?!鞍菰L”——反復溫習。有趣的是,當我們將看似枯燥的知識想象成生存必備技能時,這位管理員就會格外重視。

記得學生時代,我也喜歡用五顏六色的熒光筆裝飾課本,以為這就是認真。后來才懂得,過分裝飾的書本就像過度包裝的禮物,反而讓大腦忽略了內容本身。真正的學習應當如春雨潤物,細水長流。與其考前突擊,不如將知識分散消化;與其在多本書間跳來跳去,不如專注吃透一本。

在這里,我想分享一個經過驗證的每日學習時間表,或許能給你們一些啟發(fā):

早上7點起床后,大腦最為清醒,適合做計算題,學習語文、物理、化學和數(shù)學等需要邏輯思維的科目;

中午是記憶的黃金時間,可以用來背誦課文、單詞等,之后適當午睡補充精力;

下午可以繼續(xù)鉆研物理、化學等理科,并整理學習筆記;

晚飯后的19點到21點,不妨給自己一些自由時間,放松心情;

晚上睡前又是記憶的黃金期,適合復習需要記憶的內容,但切記要在11點前入睡。

學習需要講究“天時地利”。饑餓時的飯前時光,大腦格外清醒;寧靜的睡前時刻,記憶特別深刻。午后困倦不妨小憩,飽食之后可以放松。莫扎特的旋律能為大腦按摩,但帶歌詞的音樂卻容易分散注意。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學習就能事半功倍。

偏科并不可懼。我曾見證一位酷愛語文卻畏懼數(shù)學的同學,將閱讀理解的思維用在數(shù)學題上,最終兩個科目都取得了進步。這就是學習能力的奇妙遷移。至于學習動力,不必等待興致來臨,只要開始行動,就像按下開關,越學越有勁頭,這就是“行動興奮”的魔力。

優(yōu)質的睡眠是最好的復習。當我們安睡時,海馬體仍在辛勤工作,整理日間所學。熬夜苦讀反而會打亂它的節(jié)奏,讓重要信息流失。及時溫故才能戰(zhàn)勝遺忘,全神貫注時收獲最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臨考試緊張時,不妨嘗試:多參加模擬考,將焦慮寫下來,或簡單調整坐姿。要明白,遺忘是自然的過程,如同畫家作畫,先勾勒輪廓,再細細描繪。

達·芬奇曾說,勉強學習會損傷記憶。保持求知的好奇心,就像為心靈打開一扇扇明窗。走進自然,觀察生活,那些看似與課業(yè)無關的體驗,往往能帶來意外的啟發(fā)。

2000多年前,孔子就告訴我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不僅是為了考試,更是一場發(fā)現(xiàn)自我的愉悅旅程。在這條路上,愿同學們既能腳踏實地,也能仰望星空;既能體會求知的快樂,也能收獲成長的喜悅。

來源:燕趙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