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wǎng)友問:
回家后,感覺父母的愛是若有若無的,像一根魚線,輕輕柔柔地掛在身上,一掙扎卻束縛得人疼痛難忍。他們會關心我、照顧我,也會貶低我,總提起別人家的孩子,會讓我去做家務,與此同時弟弟躺著。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卻從來不被認同,但我卻知道父母是愛我的。為什么想要遠離原生家庭,有時候卻感到難過?
咨詢師答:
父母憑個人經(jīng)驗積累和對祖輩認同形成的教養(yǎng)方式,如果沒有經(jīng)過覺察,就極可能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例如,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為了擺脫這種隱形操控,孩子可能產(chǎn)生遠離原生家庭的沖動和/或幻想。
孩子感覺父母的愛若有若無,經(jīng)常說明父母不能完全涵容孩子的情緒,對待孩子的方式因隨情緒波動而變化,這就導致孩子有時相信父母愛孩子,有時感覺父母更愛他們自己。
例如,當發(fā)生意見分歧時,父母可能固執(zhí)己見,回擊、說教孩子,或者被動攻擊(冷戰(zhàn)、自怨自艾等)孩子。
在以羞恥感為中心的家庭中,父母極可能忍不住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言辭間多少會有貶低成分,他們往往在維護自己面子、自尊的同時,損傷了孩子的自尊。

在那些窮怕了或節(jié)儉慣了的家庭中,父母極可能經(jīng)常聚焦于金錢和收入,言辭中充斥著對金錢的焦慮、渴望和消費的提醒,仿佛完全不在乎人生其他意義,孩子就可能感覺父母很俗,想通過其他路徑探索人生意義。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經(jīng)常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或者毫不掩飾對子女的區(qū)別對待,有時嚴重地重男輕女,這讓那個感到被忽視的孩子最難以釋懷且難以處理愛恨,孩子經(jīng)常強烈感到:“爸爸、媽媽愛我,可是更愛弟弟/哥哥/姐姐/妹妹!”“說他們不愛我,對他們不公平”“說他們有多愛我,對我不公平!”
然而,我們又明確體驗到父母確實有愛我們的部分,愛得任勞任怨,愛得不得其法,似乎又情有可原。我們對他們亦有一份感恩和內(nèi)疚,同時可能不能完全消除對未知和孤獨的恐懼,這都是我們依戀他們的根源。
以上都可能讓我們想要離開原生家庭,又為有這個想法而感到難過。
——袁老師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