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應、不解釋、不糾結。

hi,我是貓。

三不原則,接納一切發(fā)生,省卻了不少功夫和麻煩,這是新時代中年人的處世哲學。

世人追求的好風水,難道不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嗎?有聲響的人,事,物,一般都不會一個回合就結束,需要循環(huán)反復,一來二往;但不響,起碼省了很多精力跟功夫,爛人、爛事直接在攻擊自己之前,就被過濾掉了,這種屏蔽力是很高級的人生智慧。

當然屏蔽不是不分青紅皂白,每個人自己心中要有識人斷物,價值排序先后的體系。

事業(yè)、自己、家人以及三兩好友,是核心關系訴求,其余關系遵循社會層面那套交換原則經營。人到中年,心力、精力、時間是最重要的三板斧,倘若不用在價值排序更重要的人、事、物上面,就會很容易像無頭蒼蠅一樣發(fā)懵,任由無關緊要,沒那么重要來收割你。

舉個例子,很多人喜歡盯盤,順風順水的時候,他認為也是這樣賺到的。而實際上,盯盤毫無意義,但有的人會給自己這種心理暗示,形成路徑依賴。有這時間多用在孩子跟自我成長,體驗難道不會更豐富嗎?

思維是活絡的,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打江山跟守江山策略能一樣嗎?不同階段體系就不同。打江山要沖鋒陷陣,要破釜沉舟,要有決斷力,甚至還要孤注一擲。守江山,需要藏鋒,沉住氣,耐心打磨,廣積糧,緩稱王。

35-45歲的中年人可能還未積累到萬貫財富,但有一定的閱歷、經歷,就會處于到底要打江山還是守江山的困惑中。有一個前提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大部分人的這個階段依然處于發(fā)展上行周期。

這就意味著財富積累還是排序靠前的人生課題。個人事業(yè),工作晉升,自我成長還需要長期經營下去,最值得警惕的不過就是欲望這個問題。

有的人覺得自己三餐四季,粗茶淡飯,年入30萬,活得簡單滋潤即可。有的人覺得自己要房、要車,還要三兩個孩子,那一年30萬,就杯水車薪了,消費的標的多了,需求之間產生沖突矛盾的情況也會越多。

人心里自己要有桿稱,到了一個臺階之后,欲望跟能力之間要找一個平衡,如果任憑自己被欲望控制住,無限膨脹,那最終得到的結果也并不一定能如其所愿。所有禮物,都暗中標好了價碼,你還是要算好自己的賬。

不過到了中年,依然還可以有一些期待和希望,就是不要抱有幸存者偏差的僥幸,遵循陰晴圓缺,順應規(guī)律,想辦法守住自己的能量,而不是激流勇進,每天到處碰瓷,白白把資源、生產籌碼給浪費掉了。精神上節(jié)能減排,生活終歸是自己的。

說到風水,多少跟運勢學沾點邊,過去我是堅定的唯科學派,對這些比較嗤之以鼻,充滿不屑,就是堅定地認為這個世界的盡頭就是科學,萬事萬物都有一個標準答案。

不過那是多年前的態(tài)度,見過、經歷過、體驗過浮浮沉沉之后,知道山背后還有高山,有時候不是沒有,而是我們不曾見過。人就不敢造次,心態(tài)上會謙卑很多。

實際上很多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會流傳下來,也是古人根據自然現象描述,規(guī)律總結以及想象力,最后才留傳下來的。我們辯證地去看待,展示一些包容性即可,當個故事聽也無妨。

為什么很多人年紀越大,越信命?也不能算是空穴來風,因為這份相信里多少帶著秉持的信念,尤其是在物質匱乏的時候,精神力量也會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同樣是窮,同屬于物質世界的客觀狀態(tài),有的地方卻戰(zhàn)火紛飛,有的地方卻安分守己。產生這種差異的,自然有精神世界的加持在起著作用。

馬斯洛的需求層級來看,我們很清楚“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物質基礎夯實了,精神世界才好精進,順序亂了就會痛苦,這是普羅大眾的認知。但自然也有顏回筆下,“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圣人圖景。

這個世界缺了物質很難對抗虛無,同樣也有儒釋道皆通之人,世俗東西均已放下了。我是不認為只追求物質最大化,人就可以極致幸福的,同樣地,我也不認為滿腦子虛無主義,就能把生活過好的。

中年養(yǎng)孩子、搞事業(yè)對我的教育就是“生命的階段性”。如果說有什么是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更好一些的話,那可能就是每天按部就班,早出晚歸,打卡上班這樣的生活。

但孩子是動蕩,不穩(wěn)定的,自由職業(yè)也是“一陣子一個樣”的。有時候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好麻煩的,有時候又覺得“很自由,這是我想要的?!边^段時間工作壓力大,孩子又很鬧騰,什么都不懂的時候,我又感覺到焦頭爛額,再下一個階段又覺得“我還挺不錯的,孩子工作兩不誤“。

這好像就是人生的節(jié)奏,一段段的,沒辦法很穩(wěn)定,連續(xù)性很好……..生活本就是斷裂的,只不過有些人制造了某種表面的穩(wěn)定,讓很多人產生了幻覺。

當你意識到生活這個過程是這種幻變無常的態(tài)勢時,你就不會對現在過度執(zhí)著,要緊抓不放,也不會對未來很焦灼,擔驚受怕,就是靜靜地等待著。

很多人世俗紛擾解決不了的問題,常常會寄托于各種虛無哲學?

實際上,最后都是萬法歸一,修之前工作生活,修之后還是工作生活,人還是那個人,只不過不再糾纏,不擰巴,不共業(yè),最終都是殊途同歸。人要找到的所謂的正道,這一輩子都只有一個目的地,那就是通往自我。

只不過每個人每個階段課題不同,就會在物質跟精神上不斷地徘徊,有了積累之后就無聊,有發(fā)展精神的需求;欲望膨脹,物質要跟上的時候,就有世俗的紛擾,都是流動的。

但有一個原則要把握的,不要在自己陷入虛無之前,發(fā)現自己沒有一點精神的歸處;也不要等到自己受到物質紛擾時候,口袋空空如也。

雖然生活是見招拆招,與混亂無序共存,但我們能做的從來都是這三件事:保重身體、穩(wěn)住心態(tài)、守住口袋中的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