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銀行業(yè)整體承壓的2024年,鄭州銀行交出了一份看似穩(wěn)健的財報,資產(chǎn)規(guī)模突破6700億元,存貸款增速均超7%,不良率微降,撥備覆蓋率提升。但穿透這些表面光鮮的指標,一組異常數(shù)據(jù)引發(fā)關注——在稅前利潤增長2.69%的情況下,凈利潤增幅僅0.21%,兩者增速差創(chuàng)近五年新高。
更值得警惕的是,所得稅費用異動揭示出利潤調節(jié)痕跡,凈利息收益率36BP的斷崖式下跌,以及逾期貸款激增31.8%的資產(chǎn)質量警報,共同勾勒出一家區(qū)域銀行在利率市場化、風險出清周期與資本約束收緊三重擠壓下的生存困境。
當傳統(tǒng)"以量補價"模式遭遇風險遞延的隱性反噬,這份乍暖還寒的財報,實則是中國中小銀行轉型陣痛的典型樣本。
稅費異動折射盈利質量惡化
鄭州銀行2024年財報顯示,所得稅費用從2023年的-1.19億元變動至-0.77億元,絕對值減少4,280萬元。表面上看,稅負降低對凈利潤形成正向貢獻,但結合利潤表深層結構分析,這一現(xiàn)象恰恰暴露了銀行盈利能力的根本性缺陷。

從損益結構觀察,該行2024年實現(xiàn)稅前利潤17.86億元,同比微增2.69%,但凈利潤僅錄得18.63億元,同比增幅0.21%。
這種"增收不增利"的異?,F(xiàn)象源于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的大幅計提,當期所得稅費用為-0.83億元,而遞延所得稅調整帶來0.68億元正向影響。
這表明鄭州銀行通過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調節(jié)利潤,實則反映資產(chǎn)質量惡化導致稅前利潤虛高。
更值得關注的是核心盈利指標的衰退。利息凈收入同比劇降11.71%,差從2.08%收縮至1.72%,在生息資產(chǎn)規(guī)模擴張7.24%的背景下,凈利息收益率卻下降36BP。
具體拆解來看,貸款平均收益率從4.74%降至4.17%,其中公司貸款收益率下降65BP至4.51%,票據(jù)貼現(xiàn)收益率更是縮水45BP至1.42%。這與該行2024年貸款規(guī)模增長7.51%形成鮮明反差,顯示信貸投放陷入"以量補價"困境。

2.25%微降至2.17%,但存款結構惡化顯著,高成本定期存款占比從37.85%攀升至46.66%,活期存款占比則從23.73%收縮至18.31%,
存款成本率僅從
這種存款定期化趨勢與央行降息周期背道而馳,揭示客戶基礎薄弱導致的議缺失。
非利息收入雖同比增長30.34%,但細究其構成,投資收益貢獻18.34億元,其中以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收益達13.44億元,這種高度依賴市場波動的收益模式難以持續(xù)。
反觀體現(xiàn)銀行服務能力的手續(xù)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下降18.42%,理財、承銷等中間業(yè)務收入全面收縮,顯示其收入結構存在嚴重脆弱性。
資產(chǎn)質量的"表內美化"與風險遞延危機
盡管財報顯示不良貸款率從1.87%微降至1.79%,撥備覆蓋率提升至182.99%,但多項預警指標揭示風險正在加速累積。
逾期貸款余額增長31.8%至195.38億元,逾期率攀升0.93個百分點至5.04%,其中1年以上逾期貸款激增51.4%至62.95億元,顯示風險處置效率低下。更需警惕的是,90天以上逾期/不良貸款比率達到117%,遠超行業(yè)平均水平,表明不良認定存在放松跡象。

9.55%,較2023年的6.48%大幅上升,考慮到該行業(yè)貸款占比從8.09%壓縮至5.73%,實際風險敞口被規(guī)模收縮部分掩蓋。
房地產(chǎn)貸款不良率高達
建筑業(yè)貸款不良率攀升46BP至1.46%,且存量貸款中抵質押率不足15%,風險緩釋能力薄弱,個人消費貸款雖不良率僅0.77%,但余額同比增長38.97%,在經(jīng)濟下行周期中這類無抵押信貸的違約滯后效應尚未充分顯現(xiàn)。
全年減值損失71.83億元,同比下降11.04%,但核銷轉出不良貸款40.54億元,相當于當年計提額的56%。撥備覆蓋率提升主要依賴不良貸款分母收縮,而非撥備池的實質增厚。

若按照銀保監(jiān)會要求的130%撥備覆蓋率下限計算,當前撥備超額部分僅能支撐約30億元的新增不良,風險抵御空間有限。
資本充足率持續(xù)承壓與業(yè)務擴張的囚徒困境
鄭州銀行的資本困境在2024年進一步加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8.90%降至8.76%,距離監(jiān)管底線僅余126BP;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降32BP至10.81%,資本充足率下滑32BP至12.06%。這一趨勢與風險加權資產(chǎn)增速9.5%形成鮮明對比,揭示內生資本補充能力衰竭。
財報顯示,2024年鄭州銀行貸款總額增長7.51%至3,876.9億元,其中公司貸款增長6.11%,個人貸款增長8.09%。按現(xiàn)行資本管理辦法測算,每新增100億元貸款需消耗約8-10億元核心資本。

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投資激增24.66億元至1,474.17億元,這類資產(chǎn)的風險權重普遍在100%-150%之間,顯著高于貸款平均權重。
利率風險敞口增加導致市場風險RWA占比提升,年報披露利率風險敏感度缺口擴大,1年期重定價缺口達-156億元,加劇資本消耗。
內生資本積累方面,ROE僅3.21%,扣除分紅后留存收益對資本的貢獻微乎其微。外源性補充渠道中,2024年未實施股權融資,依賴發(fā)行二級資本債補充6.24億元,但這類工具無法提升核心資本。
更嚴峻的是,當前市凈率(PB)僅0.3倍,股權融資可行性極低,陷入"資本不足—估值折價—融資困難"的惡性循環(huán)。
按照現(xiàn)行增速測算,若2025年風險加權資產(chǎn)繼續(xù)以8%的速度擴張,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將跌破8%??紤]到2024年起實施的《商業(yè)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對房地產(chǎn)、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領域的風險權重上調,實際資本消耗可能超預期。
在刀刃上尋找平衡
鄭州銀行的財務數(shù)據(jù)揭示了一個殘酷現(xiàn)實,傳統(tǒng)規(guī)模驅動模式已走到盡頭。在息差持續(xù)收窄、風險成本上升、資本約束強化的三重壓力下,唯有通過深度改革實現(xiàn)"風險-收益-資本"的再平衡。
管理層需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壓縮低效資產(chǎn)、重建客戶關系、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監(jiān)管機構則應給予差異化政策支持,在MPA考核、資本補充工具審批等方面給予彈性空間。
對于投資者而言,需清醒認識報表數(shù)據(jù)背后的風險傳導機制,在估值模型中充分納入遷徙率、資本缺口等隱性因子。城商行的轉型從來不是坦途,但唯有直面矛盾、刀刃向內,才能在區(qū)域金融生態(tài)重構中找到新生之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