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世間事,笑笑就過去了;心上事,放放就淡了。

莫言在《不被大風吹倒》中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鄰村有一位許大爺,一日趕集歸來,將新買的瓦盆用繩子捆著,背著往家里走。

路上有幾個小孩在他身后追逐打鬧,不小心弄碎了大爺的瓦盆,瓦片落了一地。然而許大爺卻面不改色,繼續(xù)走自己的路,好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一樣。

旁邊的人問他:新買的盆都被碰碎了,怎么連頭都不回?

大爺回道:回頭難道就能囫圇起來嗎?

彼時已成為文壇大家,歷盡千帆的莫言,回憶起這件他小時候聽過的事,仍感慨不已,在書中寫道:

“事情已經發(fā)生且無法改變,糾纏徒增煩惱,那就不如徑直往前走去?!?br/>

是啊,盆已經碎了,回頭有何用?

不如“徑直往前走去”,照常過自己的生活。

已發(fā)生的,無法改變;將到來的,多想無益。

那些從不焦慮,總是能笑對生活的人,都懂得將大事看小,小事看了。

人活一世,難免遇到些糟心爛事、難纏小人,不往心里去,不輕易置氣;

讓自己保持情緒穩(wěn)定,看一切才能風淡云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睡眠好、不焦慮的人

早就學會了“情緒斷舍離”

一千年前,被貶黃州的蘇軾,在江邊偶遇了一場雨。

同行友人狼狽奔逃,他卻拄著竹杖悠悠吟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p>

千年后,時移世易,但生活的“風雨”如舊。

我們依然在為人生的最終歸處而焦慮不斷,在婚姻的圍城中無助迷茫,為子女的血緣牽絆而輾轉反側……

為什么有人能“一蓑煙雨任平生”,有人卻總是被情緒困在牢籠?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p>

有時候,你覺得一件事難,是因為你讓它變難;你覺得一件事煩,為它吃不好睡不好,是因為你讓它變得煩。

就像同一場雨,有人可以從容等天晴,有人卻怨天尤人,讓自己終日愁眉不展。

曾看到過主持人張越在多年前采訪著名女指揮家鄭小瑛的視頻,很受啟發(fā)。

那時,鄭小瑛68歲,被查出了癌癥,但她卻并不當回事兒,了解了自己的大概病情后,就立刻返回了舞臺。

張越問她:“您怎么就回去上班了呢,您不擔心嗎,不害怕嗎?”

鄭小瑛說:“我著急有什么用?我又不會做手術,那是大夫的事。這個病不會因為我難過它就減輕,那我干嘛要難過。”

看了更多鄭小瑛的事跡,愈發(fā)被這位老太太的生活智慧所打動。

1979年,鄭小瑛第一次在國內舞臺上指揮歌劇《茶花女》。

當前奏響起,劇場里觀眾們的反應卻讓她感到頭痛。

有人吃起了瓜子零食、有人嘰嘰喳喳,大聲說話,甚至在演出到一半時,有觀眾跑到舞臺邊上問:這是什么戲呀,怎么一個勁兒唱,也不說話?

結束了鬧哄哄的首演,鄭小瑛一個人坐在觀眾席上,冷靜了許久。

要罵他們太吵,不懂得尊重嗎?然后呢?

鄭小瑛感到無奈,但是她知道抱怨觀眾并沒有用。

很快,她就做了一個決定:在每場演出開始前,進行20分鐘的音樂講座。

從這時起,鄭小瑛就開啟了她的交響樂科普之路,將歌劇這一藝術形式帶進了工廠、學?!?/p>

在之后每次遇到困難時,她總是說:“既來之,則對付之?!?/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生不總是一路坦途,但智者會將自己的日子過得從容不迫。

因為他們明白往前看的道理。

更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愁啊煩啊,責備自己,抱怨別人。

情緒就好比一個愛哭鬧的小孩,你對它越關注,它會哭的越兇,來攥取你更多的注意,直到你被耗盡力氣,做不成任何事。

真正的高手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會被它裹挾止步不前。

天大的事,大不過吃飯睡覺;再難的事,也可以輕輕拿起,輕輕放下。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

“昨天不要回顧,明天來了再說,把今天活漂亮?!?br/>

人生路上,少琢磨,莫焦慮,放寬心。

如此,才能活得順心,活得精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一個人最厲害的處世法則:

不在乎別人,不委屈自己

薩特有一句著名的哲學理論:他人即地獄。

指的是一個人如果太關注別人的看法,起心動念皆因別人的評價而發(fā)出,那么,就等于主動走進了精神地獄。

"這把年紀還穿這么艷?不太穩(wěn)重吧?"

"跳跳廣場舞就行了,還去健身房?別把老骨頭折騰散咯!"

你是否也聽過類似這樣的話,每當想要做一些什么事的時候,身邊總會冒出些不和諧的聲音來,而一旦你真的“聽進去了”,開始懷疑自己,甚至試圖改變自己時,實際上,你就已經進入了“地獄”。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說:

“世界上不僅僅存在敏銳聰慧這種才能,相較之下,不為瑣事動搖的鈍感,才是人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基本才能。”

別人的閑言碎語,就當耳旁風;一些不中聽的話,就給它拋到腦后。

萬事不往心里去,自然天天好心情。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有這樣一段劇情:

曾經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豪門太太羅子君,在和丈夫離婚后,為了能有經濟收入來奪取兒子的撫養(yǎng)權,不得已放下身段和面子,去了一家奢侈品店做售貨員。

好巧不巧,被正在逛街的老同學撞見。

這位老同學一時虛榮心作祟,不僅讓羅子君來服務自己,裝模做樣地試起了鞋子,還拿起手機硬要和羅子君合影發(fā)朋友圈,美其名曰幫她打廣告。

當羅子君因為尷尬借口離開時,這位老同學又跟店員傳起了她的離婚八卦。

看著對方越來越過分,羅子君決定不忍了。

她翻出店里因為價高而滯銷的鞋子,笑盈盈地順著老同學的話吹捧起來,又是夸她眼光好,又是夸她出手大氣,說著說著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拿起手機拍照發(fā)朋友圈,盛贊她照顧自己生意的行為。

最后老同學被夸的騎虎難下,落不下面子,只好花高價忍痛買了鞋。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遇到過類似老同學這樣的人。

為了秀優(yōu)越,對別人張口就是貶低嘲諷。

而面對這樣的人,你表現(xiàn)得越在意,對方會越來勁。

你要是輕描淡寫,他們反而無計可施。

我們生活在人群中,免不了與人比較,被人評價。

好聽的話,聽聽就好;難聽的話,大可丟到一邊。

不要讓別人的嘴巴,決定你的心情。

若要尋求認可,也應是尋求自己的認可。

別被他人的三言兩語而左右,堅定去做自己想做要做的事。

唯有這樣,方能收獲內心的自由與平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養(yǎng)生的盡頭,是養(yǎng)心態(tài)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視頻:記者采訪一位90歲的老太太,詢問她保養(yǎng)秘訣。

老太太是一位大學教授,她坦言自己活得很“任性”,從不養(yǎng)生。

她饞嘴,雖然有糖尿病,但并不刻意忌口,巧克力、咖啡照吃不誤。

喜歡做運動,從年輕時候起就打網球,一直到80歲,打到膝蓋承受不住,去看醫(yī)生時還在問:自己還能不能打球,被醫(yī)生一句“你還要不要你的腿”給嗆回來。

今年老太太生了一場病,在ICU里躺了兩個月,醒來第一件事,便是讓兒子去給自己準備雞鴨魚肉,她要大吃一頓。

看到好友圈都在傳她病危,老太太幽默回應:

“我到天堂去轉了一下,躺了幾天,上帝看我不順眼,又把我打發(fā)回來了?!?br/>

看到這里才明白,原來老太太的好狀態(tài),是源于她的超絕好心態(tài)。

步入晚年,經歷了生活的風風雨雨,有人逐漸變得麻木遲鈍,有人卻越活越通透,反而比年輕時更從容。

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往往不是財富或地位,而是心態(tài)。

人生進入下半場,其實就是拼心態(tài)的時候了。

做好以下三點,給自己修一顆強心臟,為后半生筑牢"精神根基"。

(1)保持運動,強健身體,鍛煉心力

人上了年紀之后,身體機能會逐年下降,而隨之下降的,還有“心力”。

保持運動,不止在于能讓我們保持健康,更是一種對“心力”的修煉。

當你堅持跑步、做操、瑜伽,感受到自己對身體的掌控時,這種掌控感,會延伸到生活的其他場景中,家庭事務、人際關系,都會因此變得更易處理。

不運動的人,最先敗給的往往不是疾病,而是心態(tài)。

多走幾步路就喘氣,天氣稍有變化就生病,這樣的狀態(tài),如何面對生活的起伏?

動起來,不是為了活得更久,而是為了活得更硬氣。

(2)生活規(guī)律,積蓄能量,修煉定力

保持規(guī)律生活,其實是為自己建立“秩序”,無論外界如何變化,至少我們自己是可控的。

混亂的作息有時也會反映在情緒上——失眠、焦慮、易怒,很可能都是身體在抗議。

固定時間吃飯,腸胃就不會和你作對;

固定時間睡覺,情緒就不會輕易崩潰。

有了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我們才能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難事和大事。

(3)多動腦,開闊思維,保持活力

人生后半場,生活變得穩(wěn)定,日子也過得大差不差。

有些人覺得,依靠著經驗就能處理一切, 就不再學習新東西了。

但這并不是件好事,大腦不用就會越來越遲鈍,思維僵化是比年齡增長更可怕的事。

讀一本稍微難一點的書,寫一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學習一些新技能,唱歌、攝影或者是一道沒做過的菜。

讓自己的大腦也“動起來”,保持對新事物的興趣,對世界的熱愛。

有了年輕的心態(tài),日子才能變得有滋有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很認同一句話:

“你在意什么,就會被什么折磨,萬事從心起,看淡一身輕;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靜可通萬事理,世上最好的放生就是放過自己?!?br/>

爛事莫氣,怒火攻擊不到別人,傷的反而是自己的身;

難事莫愁,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盡力,無悔。

世間事,笑笑就過去了;心上事,放放就淡了。

人生后半場,無益的事少想,有益的事多做,把一切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