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近年來,隨著升學競爭日益激烈,部分家長及學生為追求優(yōu)質教育資源或海外名校錄取機會,易被所謂“升學規(guī)劃專家”“保錄取機構”“付費搞定學校”等宣傳吸引。然而,一些不法中介利用信息不對稱、家長焦慮心理及學生對升學流程不熟悉等漏洞,通過虛假承諾、偽造材料等手段牟取高額費用,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甚至導致學生面臨法律風險和學業(yè)危機。
案例簡介
近日,廣州市某人民法院審結一起謊稱“有關系”幫入學實施詐騙的案件,被告人抓住學生、家長求學心切的心理,以托關系能幫孩子入讀指定學校為由詐騙學生家長,先后通過與被害人簽訂授權委托書、合同等約定由其代為辦理被害人子女的入讀事宜,收取被害人大額服務費,最終被害人蒙受經濟損失且子女求學受耽誤。案例中被告人以不實承諾誘導簽訂不平等合同,實際服務與約定不符,通過虛假宣傳,虛構“成功案例”“內部渠道”等,利用消費者信息盲區(qū)牟利。
風險提示
1
常見騙局表現(xiàn)形式
虛假承諾:宣稱“保錄取”“無條件進名?!薄坝袃炔筷P系”,但無任何實質保障。
材料造假:代寫文書時夸大或捏造經歷,甚至偽造公章、成績單。
收費陷阱:前期以低價吸引簽約,后期以“加急費”“疏通費”等名義追加費用。
拖延退款:未兌現(xiàn)承諾后以各種理由拒絕退款或失聯(lián)跑路。
2
危害揭示
法律風險:學生若因材料造假被查實,可能被取消錄取、開除學籍,甚至影響個人征信。
經濟損失:黑中介往往收取高額費用后拒不履約,消費者維權成本高。
學業(yè)規(guī)劃誤導:錯誤信息導致學生錯過正常申請流程,耽誤升學機會。
3
消費者應對建議
核實資質:選擇具有正規(guī)營業(yè)執(zhí)照、行業(yè)認證的機構,查驗其合作院校授權證明。
警惕“絕對化”承諾:升學無捷徑,任何“100%成功”“無需成績保錄”均屬虛假宣傳。
拒絕材料造假:堅守誠信原則,不參與任何偽造學術記錄的行為。
簽訂規(guī)范合同:明確服務內容、退費條款,避免口頭承諾,留存溝通記錄。
主動核實信息:通過學校官網(wǎng)、教育部涉外監(jiān)管網(wǎng)等官方渠道確認錄取政策。
升學規(guī)劃需理性謹慎,招生季來臨,消費者應提高法律意識與信息辨別能力,選擇正規(guī)渠道,避免盲目輕信“捷徑”。如遇黑中介詐騙,請及時向市場監(jiān)管部門、教育主管部門或公安機關舉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