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才中學,職稱評定的競爭激烈得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今年只有5個晉升名額,可盯著的老師足有二十來個。

張老師是教語文的骨干,教學成績一直不錯,學生的語文平均分常年在年級前三。他覺得自己穩(wěn)操勝券,早早地就開始準備各種資料。他把自己這些年發(fā)表的教學論文精心整理,足足有十多篇,還把歷年獲得的優(yōu)秀教師證書、公開課獲獎證書都找了出來,足足裝滿了一個文件袋。
李老師也不示弱,她教數(shù)學,帶的班級成績向來名列前茅。為了這次職稱評定,她特意去參加了一個省級的教學研討會,花了不少錢?;貋砗?,她逢人就說在研討會上結識了多少教育專家,學到了多少先進理念,還說自己的教學方法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認可,就差寫進報告里當作晉升的有力證明了。

還有王老師,他在學校年頭長,人脈廣。知道職稱評定除了看教學成績,還看重領導和同事的評價。于是,他有事沒事就往領導辦公室跑,幫忙整理文件、打掃衛(wèi)生,態(tài)度恭敬得很。在同事面前,他也格外熱情,主動分享教學資料,還經(jīng)常組織小聚餐聯(lián)絡感情,就盼著在民主測評的時候能多拿些選票。
劉老師是個年輕教師,教學成績也不錯,可在人脈和資歷上稍顯不足。他另辟蹊徑,把心思花在了學生家長身上。他利用課余時間給幾個成績拔尖的學生免費補課,家長們感激不已,紛紛幫他四處打聽職稱評定的消息,還打算聯(lián)名給學校寫推薦信,夸他教學認真負責,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師。

可就在大家都以為勝券在握的時候,突然傳出消息,今年的職稱評定標準有了新變化。除了教學成績、科研成果和民主測評,還增加了一項“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的考核,占總分的30%。這一下,大家都慌了神。
張老師趕忙把自己之前嘗試過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整理成報告,可因為缺乏數(shù)據(jù)支撐,顯得有些空洞。李老師則臨時抱佛腳,開始設計一個新的數(shù)學教學軟件,可時間緊迫,軟件漏洞百出。王老師到處托人打聽,看看能不能找到在這方面有影響力的人幫自己說句話,卻四處碰壁。劉老師也急得焦頭爛額,他組織學生搞了個小型的數(shù)學建模比賽,可因為準備不充分,效果不太理想。
最終,職稱評定結果公布了。獲得晉升的5位老師中,有靠扎實教學成績脫穎而出的,也有在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上真有成果的。那些靠投機取巧、臨時抱佛腳的老師,都敗下陣來。這場激烈的競爭讓大家明白,職稱評定是對教師綜合能力的考量,只有腳踏實地,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