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8年地處遼寧西部的錦州會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本文6幅分別來自于《亞細亞大觀》與《亞東印畫輯》中的民國老照片,詳細地記錄了90多年前,一個不一樣的錦州記憶。

錦州部分的目錄
本文的舊照片將會通過《錦州城內》、《錦州城外》兩個部分,領略民國時期遼寧錦州地區(qū)的獨特魅力。
90年前的錦州城
錦州在民國20年代時,是京奉線上的一座極為重要的城鎮(zhèn)。明初所建的城墻周長大約五公里,南北狹長,從空中看上去類似寶船狀。全城四個方位各有一座大門,在城內的正中央位置則是一座鐘樓。其附近有著錦州城內最為有名的寺院——廣濟寺,遼代所建的古塔就聳立在寺院之內,靜靜地走過了近千年的歲月。

1904年清末錦州及其周邊地圖
城內的所有市街全部以鐘樓為中心,向四個方向散開。四條主干道相比其他古城,顯得更為狹窄和擁擠。所有的街道中,西街最為繁華,集中了城內的大多數(shù)藥店,雜貨店等商鋪。東街則建有幾幢錢莊。如果出城,東關地區(qū)則是當時城外一帶最為繁華的地帶。
因為與內蒙地區(qū)常年有著貿易上的往來,甘草,大豆油,青麻,羊毛等成為當時的大宗貿易商品。
1928年的山海關紀行
一,《錦州城內》

錦州古塔
大廣濟寺塔建造于近千年之前的遼代。這座高度約為57米的古塔,臺基處雕刻著六面佛,但塔身因年久失修,盡顯頹敗之勢。同時這里也是來自內蒙地區(qū)的貨物集散地,毛皮,甘草,棉花等物品隨處可見。

向城內走去
作為遼西地區(qū)的交通要道,古城內一直保留著古老的城墻與遼代的古塔。一輛從周邊地區(qū)趕著進城的馬車正在通過隘口,向城內走去。

正在等待客人的車夫
在上世紀20年代末期,錦州通往周邊縣市的交通極度匱乏。汽車與巴士幾乎難尋蹤跡。只有像眼前這種轎車,成為連接城內外的主要交通工具。即使錦州當年有大約8萬的人口,但面對日漸緊張的局勢,生意還是相對比較冷清。

殘破的古門
當時作為京奉鐵路的主要車站之一,錦州在遼寧西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遙遠的古幽州時代,這里就是與北方游牧民族貿易往來的重要關口。 錦州古城內,最為有名的就要算得上是大廣濟寺塔,而這座已經(jīng)無從得知名字的古城門遺跡,就這樣殘破不堪地矗立在東關街的正中央位置,岌岌可危。

1913年錦州及其附近地圖
二,《錦州城外》

錦州觀音洞
觀音洞大約位于錦州西北約7公里處,即便是在上世紀20年代,這里也是錦州地區(qū)的重要名勝。北側是延綿不斷的山峰,山腰處有兩座洞窟,這里便是觀音洞,也正因為此,洞前建造了觀音閣等一系列建筑。閣前多種有松樹,在秋日的夕陽沐浴之下,這里宛如超脫世俗的人間仙境。

小凌河
位于錦州城南側的小凌河,是當時從南側進入城內的必經(jīng)之地。當時為了汽車的通行,河道架設有一座簡易的鐵橋,但普通的馬車并不允許從此處通行,對于想要過河的普通百姓來說,渡船便成了他們的首選。

1948年錦州及其附近地圖
結語
90多年已經(jīng)過去,那座曾經(jīng)在舊照片中的民國錦州,早已改變了當初的模樣。雖然很難再尋找到當初的模樣,但矗立在城中的遼代古塔靜靜地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講述著屬于錦州古城的故事。
歡迎關注效果曾曰號,更多內容可在個人主頁內查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