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媒報道了貴州赤水市為貫徹落實遏制耕地“非農(nóng)化”、防止“非糧化”要求,從2023年開始推進流出耕地恢復整改工作,但有村民反映,有不少整改地已撂荒閑置。
也就是說,竹林被砍了,經(jīng)濟收益沒有了,但地呢,在那里閑置著,沒有種植糧食作物。一個原因是種竹子和種糧食產(chǎn)出效益懸殊,群眾恢復耕種的積極性不高;另一個則是復耕的土地其實更適合種竹子,并不適宜種糧食。
由此也可以看出,之前基層干部在推進這項工作時是多么的艱難?,F(xiàn)在成了這么個局面,必定又是新一輪“自查自糾”“整改到位”。如此就不由地讓我們反問:既然如此,為何此前還要一意孤行強令推進?
這種情況并非孤例,其他地區(qū)也有反映,父母在山地上種果樹,掛果好多年了,每年通過出售果子還能有點微薄收入;可前幾年,村里說衛(wèi)星圖顯示該地塊應該是耕地,讓把果樹砍了然后種上糧食。后來果樹是砍了,但年邁的父母哪有能力耕種呢?于是只好撂荒了。
可惜吧?是很可惜。而更可惜的是,這樣的例子在全國各地比比皆是。對比來,都很諷刺——當初“一窩蜂”地讓種植經(jīng)濟作物的是那幫決策者,其后每過幾年又為了保證18億畝紅線要求糾正耕地非糧化,而大搞“一刀切”推進復耕的還是那幫人。
里外里都是決策者的那張嘴,為何當初就不能從長計議?顯見的是,他們的政績觀存在偏差,只顧頭不顧腚。
彼時是房地產(chǎn)大熱門的年代,哪個地方不想著借機提振GDP增加財政收入?于是很多良田變成了建設用地。而地方國土部門為了“占補平衡”,就把建設占用的基本農(nóng)田給調(diào)補到山上。那時候沒有人核實,上級部門看上報的數(shù)據(jù)平衡就認可了。
后來不行了,因為我國的衛(wèi)星成像技術到已經(jīng)能分辨出地塊邊界了,就要求以前劃到林地內(nèi)的“耕地”也必須復耕。雖然被錯劃的地塊不適宜種糧食,但“有要求”,先把經(jīng)濟作物給砍了吧。至于撂荒,追究起來再說吧??芍^一步錯,步步錯。
即便現(xiàn)在再追究起來,但是能改變什么呢?在由良田變成的建設用地上早已建成大樓千百棟,早已成為各式各樣的開發(fā)區(qū)、住宅區(qū)。哪怕把相關決策者給處理處分甚至送進監(jiān)獄,卻也無法再變成良田,難道把廠房搬走、把硬化的地基挖出來、把大樓推倒?所以,還得是向山里進發(fā),砍掉經(jīng)濟作物改成“耕地”。
整個過程中,被折騰的有農(nóng)民。一邊想著把他們趕到城里買房,充當“接盤俠”;另一邊又要把耕地紅線給守住,把糧食產(chǎn)量給保證。真像是有的“專家”說的那樣,晚上城里住,白天開車回村下地干活。
更有基層干部。上面動動嘴,下面跑斷腿。政策變來變?nèi)?,而且陡然反轉(zhuǎn),當初說種植經(jīng)濟作物多好的那些振振有詞的話現(xiàn)在都成了屁話,這不就等于啪啪打自己的臉嗎?讓他們怎么面對父老鄉(xiāng)親?
除此以外,下達的任務指標又時間緊、任務重。據(jù)介紹,整改任務多在當年11月左右下達,次年1月就要完成,否則就可能面臨追責風險。還有的是政策下來三天內(nèi)必須完成,基本上是強制性的。
就像楊廣建洛陽一樣,本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如果十年建成,他就是明君,但他偏要三個月建成。而復耕意義重大,但層層壓責任,不講客觀、不顧規(guī)律的要求限期完成就是瞎胡鬧,這和楊廣要求三個月內(nèi)建成洛陽一樣,不都是昏聵之舉嗎?
基層是最了解實際情況的,大概率也向上反映過,但上面下任務時候已經(jīng)把考核指標也給定好了,要求所在地區(qū)必須達標。你這個地方不達標,就拖了同地區(qū)的后腿,甚至是整個市、整個省的后腿。到時候,你的領導、領導的領導都要被問責,包括你自己也要拉去墊背。
這樣,基層沒辦法啊,只有捏著鼻子、硬著脖子、鐵青著臉往前沖啊,至于實際情況、客觀規(guī)律什么的都不重要了。
說到底,問題在基層,但根子在上面。上級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沒有深入基層調(diào)查研究,沒有長遠規(guī)劃和科學決策,如此類的各種奇葩問題仍將源源不斷的涌現(xiàn)。
退耕還林導致耕地紅線難守也好,退林還耕卻導致林地撂荒也罷,都是某些領導閉門造車、朝令夕改,拍屁股決定造成的惡果。這是典型的官僚主義,造成了一場勞民傷財?shù)男问街髁x。
委屈的是,責任固然不在基層,但“鍋”卻往往由基層去背。苦是你基層干部,累是你基層干部,挨罵是你基層干部,領罰還是你基層干部,那是一干一個不吭聲。誰叫你直接面對群眾?誰叫你人微言輕?誰叫胳膊擰不過大腿?誰叫人為刀俎、你為魚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