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歐洲議會法律顧問團隊正逐條核對與北京的談判文本——這場持續(xù)四年的制裁僵局,終于進入倒計時,談判已進入最后階段。2021年,歐盟以所謂“人權問題”為由對四名中國公民和一個組織實施制裁,中國隨即反制,對歐盟10名個人和4個實體采取對等措施。四年間,中歐高層對話幾乎停滯,歐洲企業(yè)界怨聲載道。德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數據顯示,僅2024年,歐盟車企因中國市場準入受限損失超120億歐元。

轉機出現在2025年3月。歐洲議會突然撤銷限制議員與中國官員會面的規(guī)定,允許在多邊論壇進行接觸。4月中旬,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公開演講中罕見釋放緩和信號:“歐洲需要與中國建立更具韌性的合作關系。”這一表態(tài)被外界解讀為歐盟對華政策的“戰(zhàn)略轉向”。而此時的大西洋彼岸,特朗普政府正揮舞“對等關稅”大棒。4月2日,美國宣布對歐盟加征20%關稅,汽車、農產品等關鍵領域首當其沖。德國大眾集團財報顯示,其在美市場利潤因關稅縮水18%。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令歐洲擔憂的是,特朗普政府要求歐盟在對華關稅談判中“選邊站”,甚至暗示將限制歐洲企業(yè)在美投資。歐洲陷入兩難:一方面,美國仍是其最大出口市場(2024年歐盟對美出口額5019億歐元);另一方面,中國占據歐盟進口總額的21.3%,僅新能源汽車一項,中國就占據歐盟市場37%的份額。法國外長私下向媒體坦言:“如果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歐洲將失去一切?!?/p>

4月22日,歐洲議會對華關系代表團團長雷蒙迪秘密抵達北京。他隨身攜帶的公文包中,裝有一份特殊的“和解方案”:歐盟同意撤銷涉疆制裁,中方則需在電動汽車關稅、農產品準入等領域作出讓步,同時放寬對歐洲葡萄酒、乳制品的進口限制。雷蒙迪在與中國商務部官員的閉門會議中透露,歐盟已準備好重啟中歐投資協(xié)定談判,并考慮在5G、綠色能源等領域與中國開展技術合作,歐洲搶先一步,準備與中國和解的舉措令華盛頓坐立不安。4月23日,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警告:“任何損害美國利益的交易都將付出代價?!?/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話音未落,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就向投資者承認,中美關稅對峙“難以為繼”,暗示可能大幅下調對華關稅至50%-65%。這種矛盾姿態(tài)暴露了美國的焦慮。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顯示,美國對華加征的145%關稅中,93%由美國企業(yè)和消費者承擔,導致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縮水4.3%。而歐洲的搶先和解,可能引發(fā)連鎖反應——若歐盟搶先一步與中國達成協(xié)議,其他國家或將效仿,進一步削弱美國的全球貿易主導權。

面對歐美博弈,商務部發(fā)言人明確表示,中方愿與歐盟在平等基礎上對話,但反對任何“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的交易。與此同時,中國加速推進“一帶一路”和RCEP,2025年一季度對東盟出口增長11%,部分抵消了對美貿易收縮的影響。截至4月24日,中歐談判已進入最后階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歐洲議會發(fā)言人證實,只要中方點頭,正式確認取消制裁,議長梅索拉將立即通知各黨團領導人。這場博弈的本質,是歐洲在“經濟依賴”與“戰(zhàn)略自主”之間的掙扎。前歐盟駐華大使史偉在《外交政策》撰文指出:“歐洲若想避免淪為中美博弈的犧牲品,必須在經貿領域與中國達成妥協(xié),同時在安全問題上保持對美合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