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除了首頁時間流和側欄的精選展位,少數派 Matrix 社區(qū)還有很多優(yōu)秀內容因條件所限無法得到有效曝光。我們希望通過 Matrix 周報欄目,將更多社區(qū)內容、作者投稿新玩意呈現給大家。
一派熱議
在第 207 期一派投票《多小的手機算是能主力使用的「小屏手機」? 》中,共有 372 名派友熱情參與,十分感謝!

派友們還是傾向于小手機應該是 iPhone mini 或更小尺寸。
少數派_858571:我的理念是手機盡量往小了買,電腦屏幕就往大了買。非常受不了大屏手機和小屏電腦。
HC_Gio:我的看法是:判斷小手機的標準是寬度,低於 70mm(最好低於 66)就基本可以算小手機。S20 雖然也有 6.2,但寬度在 61 所以勉強算小。同理 S24 寬度在 75,也是能勉強算小。
一般會社員:以目前手機上 APP 的 UI 的密集程度,我覺得能接受的最小屏幕尺寸就是 6.1-6.3 了。
mini 系列我也很喜歡,但是在淘寶、美團等 3A 大作里點加號真的費勁。

任大喵:之前雙持過一段時間蘋果 + 安卓,理想中是日常辦公都靠蘋果,娛樂都安卓,最后發(fā)現這樣合理分配有點難度,而且?guī)膳_手機出門時個有點麻煩的事,哪怕是我這種出門就帶包的人,如果放一臺在家里或者辦公室不帶出去,那我在家和辦公室也有大屏幕電腦,所以最后還是把安卓給出了
不是小豬豬:上周六從 13 mini 換成了 16 標準版。 雖然很喜歡 13mini,但是殺后臺真的難以忍受了。
呆萌小倫倫:在臨近 13mini 從官網下線前買了 512GB 綠色,不太好找合適的手機殼,但是作為兼?zhèn)?Magsafe 和性能的當時已經很知足了!用到現在感覺還很趁手,不知道以后換電池會不會一直能作為備用機使用。
奕明:現在用的 iPhone 16 改變了我對小屏手機的看法。嚴格來說 6.1 寸的 iPhone 的屏幕沒有那么小,但是我上一臺手機是 6.7 寸的小米 10ultra,相比之下屏幕大了太多。然而更小的 iPhone 并沒有讓我獲得預期中更好的握持體驗。
盡管 iPhone 的邊框棱角比前面兩代已經圓潤了很多,但平直的背板和整體四四方方的設計使得它的握持舒適感遠不如尺寸更大的小米 10,因為后者有圓潤過度的背板,使得不僅它的邊框,背板也能接觸手掌,有更大的接觸面積。
握持的舒適感其實不重要,但讓人意外的是操縱體驗會因此下滑。盡管通過下意識加大手掌捏合的力度可以保持因接觸面積下降而下降的摩擦力,從而保持手機穩(wěn)定,但接觸面積的減小使得手機拿起來夠不靈活。我絕對不算手小的人,在小米上我可以調整手掌貼合背板的位置前移大拇指,仍能輕松點擊屏幕最左上方按鈕,iPhone 上做不到,而 iPhone 應用的大量返回操作都是放在這個地方。遇到右滑返回不被支持的場景都需要觸發(fā)單手模式(順便一提,這個功能的實用價值很不錯)。
類似的體驗降級還有很多地方,由于右手握持手機時 iPhone 很需要手掌貼合住右邊框,這會導致右手大拇指很難按到屏幕右下邊緣的元素,或者容易在按其它地方時被大拇指根部誤觸。用了幾個月,我仍然覺得 iPhone 的操控很難受。
以上體驗是我從大屏的小米換到小屏的 iPhone 最意外的地方,也是最失望的一點。我們喜歡小屏手機并不是喜歡小屏本身,而是喜歡常常與之而來的操控性和舒適性還有輕量化,這對便攜式設備很重要。下一臺手機如果還是 iPhone,那我就直接用 Max 了。
linsayme:最近在用回了 iPhone 6 做拍照機,好小好輕薄,以前吃的真好啊。6 和 7 兩代是最好摸的。
炮姐家的蓄電池:不能單手轉起來的都不算?。。?/p>
不是小豬豬:上周六從 13 mini 換成了 16 標準版。 雖然很喜歡 13 mini,但是殺后臺真的難以忍受了。
少數派78461045:現在用的 12 mini 一直不愿意換掉。
作者的新玩意
為了讓作者的投稿盡快與廣大讀者見面,我們調整了《新玩意》欄目中作者投稿部分的呈現方式和周期,作者投稿的「新玩意」后續(xù)會遷移至本欄目。投稿渠道與獎勵方式仍與以往完全一致,詳情參見文末。我們相信新鮮火熱出爐的分享更能贏得大家的喜愛,也歡迎廣大讀者朋友們踴躍投稿。
▍ElijahLee:Aqara 智能存在傳感器 FP1E
入手渠道:電商自購
入手價格:¥199
在前兩年裝修新家時,我曾考慮過使用人體存在傳感器來實現自動化開關燈。但后來因為安裝麻煩(只能固定在天花板或墻面上方)、接電困難(吊頂沒有預留插座)等各方面原因,放棄了這個方案。這段時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每天長時間待在起居室,偶爾進出臥室,總是需要頻繁地開關燈,甚是麻煩,于是又動起了存在傳感器的念頭。
Aqara 智能存在傳感器使用毫米波雷達和 AI 算法來識別空間中的人體。與紅外式的人體傳感器相比,存在傳感器可以在更大的空間范圍、更大的偵測角度、更高的靈敏度等多個方面識別到人是否存在,甚至是人體呼吸的微動狀態(tài)。

Aqara 智能存在傳感器又分為 FP2、FP1、FP1E,經過一番比較,適配我的開關燈需求的型號是 FP1E。安裝存在傳感器需要房屋具備一些基礎的條件。首先,最適合它的安裝區(qū)域是天花板(頂裝)或墻面上(側裝),能夠從上到下識別大范圍空間并減少干擾源的影響。它支持粘貼(對墻面材質有要求)、磁吸、膨脹螺絲固定等方式。我把它安裝在了吊頂的一個角落,我認為非常巧妙的是,我使用了兩個閑置的掛包鉤把它掛在吊頂上,它本身也支持磁吸,能夠穩(wěn)穩(wěn)地吸在掛包鉤的金屬鉤子上。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可以任意對存在傳感器的位置與角度進行調整,甚至不滿意還可以移除,不留下任何痕跡。

第二個方面是電源,它需要 5V1A 的電源輸入,這要求它附近必須有插座。我選擇吊頂角落是因為這兒改造加了一個五孔插座給電動窗簾,剛好多出一個兩孔電源,使用一個舊 iPhone 的充電頭即可為存在傳感器供電。至于裸露的電線,使用透明膠簡易地粘貼到吊頂上,還好它的線極細,幾乎看不出來。剩余部分電線藏到窗簾里就完全看不到了。真是完美的安裝。

我使用 Aqara App 設置了智能存在傳感器的自動化。盡管它支持 Apple Home,但是在 Home 中條件非常簡陋,遠不如 Aqara App 中的豐富。我的自動化設置是,在「在家守護」開啟時(排除睡覺場景、外出場景),當主臥無人且超過 2 分鐘自動運行「主臥關燈」場景,在主臥有人時自動運行「主臥亮燈」場景,在條件判斷中,還需要加入主臥的燈是否開著或關著作為觸發(fā)條件。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它完美地滿足了我的需求,在非睡眠場景下,進入臥室即亮燈,離開臥室 2 分鐘即關燈,我很少再手動使用臥室的開關或者呼喚 Siri 開關燈了。

▍XavierWang:70邁 M800 行車記錄儀
入手渠道:京東自營
入手價格:¥570
春節(jié)回家路上,遇到了不少走應急車道的「素質先鋒」,將錄像從行車記錄儀中導出。先不說白天一般、夜間糟糕的錄影素質,用于回放視頻的 app 交互做得奇差,歷經兩個大版本的 OTA 并未改善。因此我萌生了購置新記錄儀的想法。

領克行車記錄儀
在網上搜索后,目前錄影素質比較好的記錄儀多采用 Sony IMX678 背照式傳感器,支持 STARVIS 2 超感光夜視算法,從各位博主的體驗視頻來看,錄影效果確實有明顯的提升。

M800:包裝內物品
記錄儀到貨后仍在春節(jié)放假期間,我便自己安裝了。盒內提供了兩張靜電貼、一張備用的支架雙面膠及一根安裝撬棒,默認提供的供電線是點煙器車充及一根 A-C 的長數據線,停車監(jiān)控電源線、4G 網聯模塊需要自己另行購買。

M800:安裝后
整體的安裝過程是比較簡單的,把記錄儀安裝在支架上,調整位置選擇最佳視角,能夠覆蓋車前方及 A 柱兩側。確定好位置后,將靜電貼粘在擋風玻璃內側,使用毛巾撫平氣泡。

原車取電接口

3P 轉 5V Type-C 接口取電模塊
接下來便是走線通電,偶然間在 Bilibili 上找到解決外置行車記錄儀供電的 好方法,通過一個原車記錄儀供電的降壓模塊,便可輸出 5V 2A 電源,還可以激活停車監(jiān)控功能,不必從保險盒、點煙器中拉線取電。使用贈送的撬棒打開后視鏡上方的蓋子,拆下原車的行車記錄儀與電源線,倘若取不下來,可以大力出奇跡(bushi。
取電模塊我用了 3M 雙面膠粘貼在頂棚車架上,避免行車過程中振動產生噪音,然后將電源輸出的 Type-C 線整理到適合長度,順著頂棚縫隙走到行車記錄儀一側。最后把記錄儀外殼裝上。

M800:安裝后示意

70 邁 app:界面
初次開機,需要在手機上使用 70 邁的 app 進行激活與同步設備時間。手機連接到記錄儀后,整體的界面是比較簡潔的,沒有過多元素。
在 app 中,提供了錄制影像、停車安防、智能出行、聲音設置、系統(tǒng)設置、設備數據六個方面的設置。其中比較常用的有視頻分辨率、速度與位置水印、縮時攝影、緊急視頻檢測靈敏度等幾項。

M800:日間行車拍攝效果
相比原車的行車記錄儀,70 邁的畫質提升十分巨大!140° 的廣角鏡頭可以覆蓋 5 條車道,我將記錄儀安裝在靠近副駕的位置,但并不會被擋風玻璃上的輔助駕駛攝像頭遮擋住,能夠拍到完整的前機蓋,保證可視范圍的同時,也避免產生影響觀感的畫面畸變。

M800:夜間行車拍攝效果
在日間光線良好的可視范圍內,可以看清極左側、極右側兩側車輛的車牌號碼,畫面清晰度很不錯。在晚上、隧道等復雜的燈光下,有算法的加持,車牌不會出現強烈反光等問題,但僅可看清兩旁車道的車牌號碼,雖然能看清更外側的車身顏色,但號牌上的字符難以分辨。
這么好的拍攝效果,也是有代價的。如果我想要獲得清晰的行車視頻,只能使用 4K 30fps HDR 的影像規(guī)格拍攝,1080P 30fps HDR、1080P 60fps Normal 記錄的視頻畫質,與原車的行車記錄儀畫質不相上下,畫面細節(jié)比較模糊。
此外,更大的缺陷是,M800 采用的是內置 eMMC 存儲,按照官方客服介紹,128G 單攝可以持續(xù)錄制 6-7 小時的行車視頻,256G 單攝可以錄制 12-14 小時,建議在購買時一步到位選擇 256G 的版本。
第二點是 M800 機身內部使用了 500mA 的耐高溫聚合物電池,用于停車后的短暫錄制及保存視頻。長期循環(huán)充放、夏季高溫天氣等惡劣條件是否會影響行車記錄儀的運行,尤其是在廣東等南方地區(qū),夏天太陽暴曬后車內能達到 60、70℃。使用法拉電容替代鋰電池是不是更好的選擇呢?
需要加裝后置攝像頭嗎?
個人感覺沒必要,原因有三 ——

后攝像頭
一是后擋風玻璃貼有隔熱膜、加熱絲,會導致攝錄的畫面不清晰、模糊;二是一般追尾全責或主責,對交通事故的定責幫助不大;第三是這臺記錄儀只有 128G,能夠存儲的錄像有限,我會更側重前方的畫面。
CPL 濾鏡對前擋風玻璃的反光有沒有用?
有用,但前擋風玻璃貼有隔熱膜,在畫面的上部分位置會有明顯的彩虹紋。

M800:加裝 CPL 濾鏡后畫面
領克 07 EM-P 的中控臺反光從記錄儀的視頻來看比較嚴重,但還能辨清畫面內容,因此我選擇不加裝濾鏡。
https://sspai.com/post/98603?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Matrix機器人
責編:路中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