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圈的璀璨星河里,總有一些明星的隕落令我們扼腕嘆息。姚貝娜因乳腺癌去世,評論區(qū)滿是‘為什么明星得了乳腺癌反而更難治?’的嘆息。但你知道嗎?宋美齡 70 歲患癌活到 106 歲,汪明荃切除乳房后開了 50 周年演唱會 —— 同樣是乳腺癌,有人把癌癥活成‘慢性病’,有人卻因一個錯誤選擇加速死亡。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希望通過深入探尋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真相,或許能改寫你對乳腺癌的認知。

一、乳腺癌:生存率高,為何明星卻難幸免?
乳腺癌對比其他癌癥確實有著相對較高的生存率,有醫(yī)生說:“得了乳腺癌反而是幸運的”,正是這個原因。據權威數據表明,在中國,乳腺癌的 5 年生存率達到了 83.2%,而美國更是高達 90.2%,是女性癌癥中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的一種1。那為何我們還是聽說那么多明星因乳腺癌離世呢?
一方面,這是由于乳腺癌的類型多樣且差異顯著。從分期來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接近 100%,但隨著病情的進展,生存率急劇下降,晚期乳腺癌的 5 年生存率僅為 20%。許多明星在發(fā)現(xiàn)病情時往往已經處于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使得治愈難度大大增加。就拿三陰性乳腺癌來說,這種亞型乳腺癌對常規(guī)治療手段不敏感,預后也最差,一些明星可能不幸罹患此類乳腺癌,從而面臨更高的生命風險。
另一方面,媒體的聚焦效應也讓我們對明星患乳腺癌離世的消息更為關注。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她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媒體和大眾的密切關注。當某位明星因乳腺癌去世時,媒體會大篇幅報道,引發(fā)社會的廣泛討論,而那些成功戰(zhàn)勝乳腺癌回歸正常生活的明星,往往因為個人隱私等因素,較少被提及,導致大眾產生了一種明星患乳腺癌后難以幸免的錯覺。
二、調整心態(tài),接受正規(guī)治療:乳腺癌患者正確的康復之路
盡管乳腺癌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但新發(fā)患者切勿因此而陷入恐慌。事實上,乳腺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癌癥的恐懼和不正確的應對方式。眾多明星治愈乳腺癌的案例為我們帶來了希望與力量。
宋美齡在 70 歲高齡查出乳腺癌后,并沒有被恐懼擊倒,她只問了一句:‘術后能打高爾夫嗎?’得到肯定答復后立刻簽字手術,術后積極配合醫(yī)生進行了規(guī)范的放療及藥物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她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注重飲食調養(yǎng)和適度鍛煉,最終成功戰(zhàn)勝了乳腺癌,活到了 106 歲的高齡,見證了生命的奇跡。
香港藝人汪明荃同樣印證了 “早篩早治” 的重要性。2002 年她發(fā)現(xiàn)乳房有腫瘤后,沒有絲毫猶豫,立即選擇手術切除,并嚴格遵循醫(yī)生的治療方案,定期復查。她的經歷直接推動香港防癌意識提升 —— 據香港防癌會統(tǒng)計,自其公開病情后,本港 40 歲以上市民的體檢率提升了 23% 。

她在化療期間堅持工作,這種 “把治病當日子過” 的態(tài)度,與羅家英改良粵劇練聲法進行呼吸訓練、研究食療配方的細節(jié),共同詮釋了 “醫(yī)學治療 + 生活方式調整” 的雙重抗癌邏輯。她的主治醫(yī)生曾感嘆:“他們證明了癌癥不是人生的休止符。“
然而,我們也有一些令人惋惜的例子,“黛玉” 陳曉旭。她在發(fā)現(xiàn)乳腺癌后,因工作忙碌及對癌癥的抵觸心理未及時就醫(yī),確診時已錯過早期手術機會。網傳其對手術可能導致的身體改變(如乳房切除)存在心理抵觸,這或許影響了治療選擇。最終,陳曉旭在確診一年左右就去世了。
她臨終前強調 “一切皆是緣分”,其選擇反映了個體對生命終點的不同理解。但作為公共案例,更需傳遞的是:癌癥并非絕對 “絕癥”,在科學進步的今天,多數早期患者可實現(xiàn)長期生存,理性抗爭與接納并不矛盾。
三、科學認知,積極行動:從預防到應對,每一步都是希望
普通人的日常早篩:你的健康,從點滴守護開始
乳腺癌的早期發(fā)現(xiàn)是生命延續(xù)的關鍵鑰匙,而普通人能做的,是讓“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1.每月一次的溫柔觸碰 月經結束后的第七天,不妨給自己幾分鐘時間,在鏡前仔細觀察乳房的變化——皮膚是否凹陷?乳頭有無異常分泌物?再用指尖輕輕按壓,從外到內畫圈檢查,別忘記腋下的淋巴結。更年期女性可以選一個容易記住的日子,比如每月的第一天,讓自檢成為與身體對話的習慣。
2.醫(yī)學篩查:為健康多添一份安心
年輕女性(20-40歲):每年一次醫(yī)生觸診,像定期保養(yǎng)愛車一樣重視乳房健康;若家族中有相關病史,建議在體檢時加做乳腺超聲,讓科技成為你的“第二雙眼”。
40歲以上女性:鉬靶檢查能捕捉到連手指都難以察覺的鈣化灶,與超聲“雙管齊下”,讓早期病變無所遁形。
高風險人群:如果基因檢測提示風險,別怕麻煩,按醫(yī)生建議縮短檢查間隔。
3. 生活里的小堅持,藏著健康的密碼
少一份炸雞奶茶,多一盤西蘭花和深海魚;熬夜追劇時,想想清晨的陽光和運動后酣暢的汗水;每天半小時的快走或瑜伽,不僅是為身材,更是讓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戰(zhàn)斗力。

新發(fā)患者的應對之路: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確診的那一刻,世界或許會突然安靜。但請記住,乳腺癌不是生命的句號,而是需要勇氣面對的一個逗號。

1.第一步:握緊專業(yè)的手 像宋美齡一樣果斷——得知病情后,堅信醫(yī)生的判斷。病理報告上的“分期分型”或許冰冷,但它是指引治療方向的燈塔。別讓偏方和謠言模糊了視線,專業(yè)醫(yī)學才是健康的出路。
2.給情緒一個出口 允許自己流淚、害怕,但別讓恐懼吞噬希望。像汪明荃那樣,把治療當作一場需要耐心的旅程。加入像康愛公益這樣的群體抗癌、互助陪伴的公益組織,進入幸福學堂多個康復班級進行學習和成長。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深夜的焦慮、化療的艱辛,除了家人之外還有人真正懂你、心疼你。

3.治療之外,生活仍在繼續(xù)
復查不是枷鎖:定期隨訪就像與老友的約定,只為確認一切安好。
記錄生命的痕跡:把檢查單和用藥說明整理成冊,它是你勇敢的勛章,也是醫(yī)生最可靠的“戰(zhàn)友”。
一口熱湯,一步腳印:治療期間,體力允許時,去公園走走,讓風吹散藥水的氣味,陽光會告訴你:生命依然值得熱愛。

作為一家專業(yè)服務腫瘤患者及家屬的公益慈善組織,康愛公益深知乳腺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今天這篇文章,特別希望你轉發(fā)給媽媽、閨蜜和身邊每一位女性 —— 不是制造焦慮,而是想告訴她們:乳腺癌不是‘死刑’,但無知和逃避才是。
參考文獻:
[1][2] 李治中(菠蘿).她說/菠蘿解密乳腺癌[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9-12。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