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廣東一名體重僅84斤的女子在社交平臺發(fā)視頻,稱自己網購的167件女裝中僅有不到10件能正常穿著。她展示的試穿畫面顯示:標注為M碼的連衣裙拉鏈卡在胯部,L碼闊腿褲的腰圍僅容兒童手掌,針織開衫的袖口窄到勒出紅痕。她的吐槽,卻意外揭開女裝行業(yè)長期存在的“尺碼通脹”亂象——商家將服裝越做越小,甚至被網友嘲諷“S碼是給螞蟻穿的”“女裝像童裝”。

事件引發(fā)廣泛討論的關鍵,在于其戳中了消費者的集體痛點。數據顯示,2024年女裝退貨率中因尺碼不符占比達67%,部分網紅店鋪甚至突破80%。有網友自嘲“退貨太多,快遞員都認識我了”,更多人則質問:“商家不就是炒作所謂的白瘦幼審美嗎?”
也有人認為,167個包裹留下不超過10件你也好意思說,現在商家退貨率這么高,都是這些人搞的。自己買的衣服穿不上自己就沒問題?買之前不問客服嗎?衣服太小不是你的問題就是客服問題。
爭議背后,是商家為壓縮成本、刺激消費而制定的畸形策略:將童裝版型放大10%作為成人女裝出售,或通過縮小尺碼減少面料用量——一件雪紡衫胸圍縮減6厘米,批量生產可省下數萬元成本。這種“偷工減料”的商業(yè)模式,與社交媒體鼓吹的“A4腰”“BM風”形成合謀,將“小碼=高級感”的審美焦慮轉化為利潤。
有專家指出,長期穿著過緊衣物可能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肋骨變形等問題,但商家卻將“塞進童裝”包裝為自律標桿。諷刺的是,當消費者被迫為“小碼執(zhí)念”買單時,真正的標準早已失序:同一品牌的M碼胸圍差異可達5厘米,某網紅店鋪的L碼腰圍僅相當于國標S碼。這種混亂不僅加劇身材焦慮,更催生荒誕現象——部分消費者為穿上XS碼極端節(jié)食,而另一些人轉向購買童裝,形成“用腳投票”的無奈反抗。

面對亂象,變革已在局部萌芽。上海某品牌推出“真實尺碼計劃”,標注適合體重區(qū)間而非字母碼數,銷量逆勢增長40%;杭州企業(yè)引入3D掃描定制技術,實現個性化版型適配。我國消協(xié)正探索建立“尺碼誠信黑名單”,要求商家公示實測數據。有學者呼吁,唯有打破“以瘦為美”的單一標準,讓服裝回歸“蔽體”與“悅己”的本質,才能真正終結這場審美鬧劇。
這場始于84斤女子的爭議,不應止于對商家的聲討。當穿衣自由被異化為尺碼PUA,當身體成為商業(yè)博弈的犧牲品,需要追問的是:衣服究竟為誰而做?美不該被瘦定義,就像春天從不只有一種花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