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印度在克什米爾烏里水壩無預警開閘,超過2.2萬立方米的洪峰直瀉而下,沖擊了下游的巴控克什米爾地區(qū)。官方發(fā)布了“中度洪災”預警,沿岸村莊紛紛啟動撤離。但如果你只看到眼前的水患,那就錯過了這場動蕩背后,正在醞釀的真正危機。

這場突如其來的泄洪,或將給南亞糧倉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杰赫勒姆河流域,不只是地理邊界,也是農業(yè)心臟地帶。下游的巴控克什米爾、旁遮普平原,長期依靠這條河流灌溉水稻、小麥和棉花地帶。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4年底的數據,巴基斯坦全國40%以上的小麥產量依賴于杰赫勒姆和印度河系統(tǒng)。而旁遮普平原則被稱作“糧倉之州”,供應著整個南亞地區(qū)大約三分之一的小麥流通量。

現在,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擊,正值南亞春播季節(jié)關鍵窗口——4月下旬到5月中旬,是水稻育秧,小麥灌漿的集中時期。水一來,秧田被沖,農機沉沒,土地鹽堿化,春種節(jié)奏全線被打斷。農戶不是損失一茬糧食那么簡單,而是直接斷了全年口糧收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根據巴基斯坦國家災害管理局(NDMA)26日的初步評估,僅穆扎法拉巴德周邊的農田受災面積就超過了8500公頃,相當于十座大型農場的總面積。如果洪水在未來一周持續(xù)無法有效排澇,預計將有超過1.2萬公頃的春播耕地絕收。

更深遠的打擊,還在于印度自己。開閘放水,不是單向施壓,印度北部查謨、旁遮普邦沿河的低洼地區(qū),同樣在承受逆流倒灌壓力。旁遮普邦農業(yè)廳緊急發(fā)布內通告,要求下轄各縣停止大規(guī)模灌溉,預防堤壩脹裂。這意味著,旁遮普邦自己今年的小麥收成,也可能出現結構性下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一旦印巴兩國糧食帶同時受損,影響的就不止是南亞地區(qū)。根據國際谷物理事會(IGC)公布的數據,2025年全球小麥市場出口供應格局中,印度和巴基斯坦合計占到全球貿易量的11%。尤其是在非洲、西亞等糧食依賴型市場,印巴出口占有接近30%的份額。

這是什么概念?
如果南亞糧倉出問題,全球糧價體系的脆弱平衡將被再次打破。

別忘了,2022年俄烏沖突引發(fā)全球糧價飛漲的教訓還歷歷在目。那次小麥價格短短四個月內上漲了62%,導致40多個國家爆發(fā)了糧食危機預警?,F在,如果南亞也跟著出問題,世界糧食價格將再次進入不可控階段。

而且,這一次,問題更復雜。俄羅斯谷物出口在歐美制裁壓力下已經邊緣化,烏克蘭港口糧食出口能力尚未完全恢復,美國本土2025年春季播種又遭遇了大旱。全球可替代糧食供應國有限,南亞如果塌了,不是局部問題,而是直接波及整個全球新興市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糧價漲了,跟著起飛的是什么?
肉類、奶制品、食用油、飼料成本——再連鎖到中低收入國家居民的基本生活開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糧價沖破警戒線,社會動蕩就是連鎖反應。

更危險的是,印巴兩國政府在面對農業(yè)災害時,慣常做法是直接限制糧食出口,以保國內供應。印度在2022年就曾在小麥出口市場價格暴漲期間,直接宣布封鎖出口配額。巴基斯坦去年秋季也實施過為期三個月的米糧出口禁令。南亞區(qū)域性封鎖一開,不只是本地市場,非洲東部、中東地區(qū)都會立刻感受到供應斷鏈的沖擊。

所以,4月26日那場看似只是克什米爾局部的放水,在全球糧食安全體系眼中,已是一記響亮的警鐘。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水災,這是一次連鎖式的農業(yè)系統(tǒng)沖擊波。
水先淹了秧田,然后沖垮了糧倉,接著推高了國際糧價,最后在世界各地最脆弱的城市街頭,掀起漣漪一樣的動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克什米爾河谷間,沖刷下來的不是泥沙,是一塊塊裸露的農田;
旁遮普稻田里,春秧還未扎根,土地已經變得又濕又硬;南亞邊界的堤壩上,夜晚的巡視哨兵增加了一倍,卻誰也不知道,第一條裂縫會從哪里先裂開。

而在這些看不見的地方,下一場全球糧食危機,已經在悄無聲息發(fā)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