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是引發(fā)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嚴重心血管病的“罪魁禍首”。
目前,全球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數(shù)高達1500萬,我國每年因此喪生的人數(shù)也達到260萬,心血管疾病已位居各類死因之首。
曾被視為中老年人“專屬” 的動脈粥樣硬化,正逐漸向年輕人伸出“魔爪”。本文為您揭秘這個健康“隱形殺手”的神秘面紗。
膽固醇是逆轉斑塊的關鍵
我們動脈血管的最內層相當于一面光滑的墻壁,正常情況下血流可以順利通過。
血管中一旦產生炎癥因子,就像污垢和灰塵,會對血管壁造成損傷,影響血管內皮的完整性。
血管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內容物會發(fā)生氧化反應,順著已經破損的內皮進入血管內膜下,被巨噬細胞吞噬。時間長了,巨噬細胞會吞噬更多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進而積累成一個“凸起”,即形成斑塊。
也就是說,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形成動脈斑塊的主要原料,如果其降低幅度足夠大、水平足夠低,已經形成的斑塊有“逆轉”的可能。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心內科主任醫(yī)師李劍表示,軟斑塊更容易“逆轉”,即斑塊表面不光滑、形狀不規(guī)則、回聲低,富含脂質,雖易破損,但治療價值更高。
但若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斑塊表面光滑、外形規(guī)則、回聲較強,則為鈣化斑塊,它們密度大,縮小空間小,需要更強化的治療手段。
防治動脈粥樣硬化要這樣做
來自西班牙巴塞羅那醫(yī)院的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如果在中青年時開始采取預防性干預措施,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消退”的可能。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ACC)上。
經過6年的隨訪研究,研究者發(fā)現(xiàn),有8%的動脈粥樣硬化參試者,發(fā)生了斑塊消退;斑塊消退與吸煙者、男性、老年人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呈負相關。
如果從早期控制風險因素,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早期“治愈”(即斑塊的完全消退)就能實現(xiàn)。
1.控制血壓
高血壓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與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相互促進,最終導致靶器官功能障礙。
高血壓患者需嚴格遵醫(yī)囑,定期監(jiān)測血壓并規(guī)范服用降壓藥,將血壓穩(wěn)定控制在正常范圍。
研究顯示,持續(xù)控制血壓能有效減輕動脈壁的壓力,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風險。
2.控制血糖及血脂
多項研究表明:
① 保持空腹血糖<5.6mmol/l,可使心血管病的發(fā)生風險降低8%;
② 早期糖尿病患者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可顯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fā)生風險;
③ 血清總膽固醇<5.2mmol/L,可預防我國成年人7%的心血管病發(fā)生。
對于同時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癥的患者,除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外,必要時需借助藥物控制。
3.合理膳食
減少鈉鹽攝入,建議遵循DASH(飲食法對高血壓的干預)飲食模式。多吃富含鉀、鈣和鎂的食物,如水果、蔬菜、低脂乳制品等。
4.維持健康體重
體重過重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通過合理飲食與適量運動,將體重指數(shù)(BMI)控制在 18.5—24.0,減輕血管負擔。
5.戒煙限酒
吸煙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催化劑”,可能會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飲酒需適量,避免酒精對血管造成慢性損傷。
6.適量運動
適度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降低體重,進而降低動脈硬化的發(fā)生風險。
7.心理健康管理
長期的精神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損害血管??蓢L試通過瑜伽、正念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緩解壓力。
8.定期體檢及隨訪
定期體檢可通過專業(yè)檢查(如血管超聲等)及時發(fā)現(xiàn)潛在病變。 通過隨訪監(jiān)測,醫(yī)生能針對性調整干預方案,真正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若能在中年甚至青年時期開始重視動脈粥樣硬化,并在早期對相關風險因素進行積極干預,比如控制過高的體重、調節(jié)升高的血壓和血脂等,對預防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動脈粥樣硬化并非局部病變,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
血液中的脂肪不會選擇在一個地方聚集,隨著血液循環(huán)流遍全身,當某個器官的血管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時,其他部位的血管往往已“暗藏危機”。
孝敬父母
訂一份大河健康報
發(fā)行熱線
0371-65798768
258元 健康帶回家
各位新老讀者:
因為微信公眾號文章推送規(guī)則的改變,導致很多粉絲無法第一時間接收到最新文章。為防丟失,建議您:
1.點開大河健康報(id:dhjkb999),點擊右上方“三個點”(???)
2.點擊“設為星標”
3.出現(xiàn)“黃色星標”后,以后文章都會第一時間發(fā)送到您的手機。
關注大河健康報,求醫(yī)問藥健康防治全知道。
動動小手,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
溫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進群咨詢獲取醫(yī)藥健康知識、健康管理、尋醫(yī)問藥等健康服務,掃碼入群,獲取最新信息↓↓
值班丨王麗娜
統(tǒng)籌丨安 偉
編輯丨劉廣輝
版權聲明
本文綜合 生命時報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