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任百日,承諾的“48小時結(jié)束俄烏沖突”徹底翻車。 普京一邊硬扛西方,一邊后院起火——蒙古突然變卦,卡住了中俄的能源命脈“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 這個夾在中俄之間的內(nèi)陸國,被美國忽悠著抬高過境費、拖延談判,結(jié)果逼得中俄直接啟動備用方案。 眼看煮熟的鴨子要飛,蒙古又火速認慫求合作。 這場大國博弈的蝴蝶效應,遠比俄烏戰(zhàn)場更刺激。

特朗普的“48小時停戰(zhàn)”徹底崩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年1月特朗普宣誓就職時,曾放話要“48小時終結(jié)俄烏戰(zhàn)爭”。 但直到4月27日,他的總統(tǒng)任期即將滿100天,烏克蘭前線仍在交火。 俄總統(tǒng)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當天承認,美俄確實“部分立場接近”,但?;鹎疤崾?a class="keyword-search" >烏克蘭必須接受俄方條件——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承諾永不加入北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澤連斯基政府雖未公開妥協(xié),但私下已向美國讓步。 據(jù)《華爾街日報》披露,烏克蘭同意向美資企業(yè)開放頓巴斯鋰礦開采權(quán),換取美國追加150億美元軍援。 戰(zhàn)場上,俄軍正猛攻哈爾科夫,烏軍每天消耗約5000發(fā)炮彈,但西方產(chǎn)能僅能補充三分之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普京的算盤:一邊打烏克蘭,一邊防蒙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俄烏沖突三年多,普京的耐心正在耗盡。 2024年俄軍陣亡人數(shù)超12萬(數(shù)據(jù)來源:BBC俄語組),軍費開支占GDP的9.4%,但真正讓俄羅斯頭疼的卻是后方——蒙古突然卡住了中俄能源大動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蒙古作妖,中俄能源項目差點黃了

2022年規(guī)劃的中俄“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原本計劃經(jīng)蒙古向中國輸氣,年輸送量500億立方米。 但蒙古2023年突然提出:過境費要從每千立方米1.5美元漲到4.8美元,還要俄方承擔90%的管道建設(shè)費。 談判僵持下,中俄在2024年6月宣布啟動備用路線——繞道哈薩克斯坦的“中亞線”,利用現(xiàn)有管道每年先輸送200億立方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背后插刀,蒙古差點成炮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蒙古的反復背后有美國影子。 2023年8月,美國與蒙古簽署《開放天空協(xié)議》,允許美軍飛機自由進入蒙古領(lǐng)空;同年11月,蒙古將塔溫陶勒蓋煤礦開采權(quán)交給美國博地能源公司。 但美國畫的餅遲遲沒兌現(xiàn)——承諾的30億美元基建投資,到2025年僅到位2.7億。

普京一狠心,蒙古立刻認慫

眼看中俄真要繞開自己,蒙古急了。 2024年9月普京訪問烏蘭巴托當天,蒙古議會火速批準“聯(lián)盟東方”管道項目,過境費最終定為每千立方米2.3美元。 作為交換,俄羅斯承諾以每千立方米185美元(低于歐洲均價60%)向蒙古供氣,中國則同意投資7億美元修建蒙古段鐵路。

中俄的底牌:三條管道鎖死蒙古退路

目前中俄已建成“西伯利亞力量1號”(年輸氣380億立方米)、中哈管道(年輸氣550億立方米),加上籌建中的“哈薩克斯坦線”,即便蒙古再變卦,中國也能確保每年143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進口——這相當于2024年中國總消費量的22%。

蒙古的教訓:在大國夾縫里討飯吃

2024年蒙古GDP增速暴跌至2.1%(2023年為5.7%),外匯儲備僅剩23億美元。 如今“聯(lián)盟東方”項目重啟,預計每年能給蒙古帶來4.8億美元過境費,還能獲得中俄低價能源。 烏蘭巴托街頭出租車司機的話很實在:“跟著美國混,三天餓九頓;跟著中俄走,暖氣不用愁。 ”

戰(zhàn)場之外的真相:能源才是硬通貨

俄烏前線每天消耗3億美元軍費,但中俄蒙的天然氣管道一旦建成,每年將創(chuàng)造超200億美元貿(mào)易額。 蒙古的鬧劇證明: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玩平衡術(shù),最終還得靠真金白銀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