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人的戰(zhàn)爭 —— 宋應昌

有時候我在想,歷史是不是一座很大的劇場?燈光打在前臺,掌聲屬于主角,而后臺,那些忙著布景、搬道具的人,從來沒有出場的機會。宋應昌,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時朝鮮戰(zhàn)局

嗯……其實第一次讀到他的名字,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他不是那種讓人血脈僨張的名字,不像戚繼光,不像鄭成功。只是一個在戰(zhàn)事紀錄里被簡短提到,然后迅速被下一個名字蓋過去的人。但越是了解,越是覺得心里隱隱作痛。

萬歷二十年,日本大軍渡海而來,朝鮮如風中殘燭。明朝朝廷里,爭吵聲蓋過了戰(zhàn)鼓聲。要不要救?救了,誰來出錢?打了,誰來擔責?一堆文人站在殿堂里,提著筆桿子推來推去。那個時候,宋應昌站出來了。

我想象那個畫面,嗯……他大概并不英武,也沒有慷慨激昂的演講。只是捧著一摞密密麻麻的奏折,一頁頁標著兵糧數(shù)據(jù)、調度安排。然后很平靜地說:“我來組織?!?/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想象中的宋應昌

后來發(fā)生的事,史書上只留了冷冰冰的幾行字:- 迅速動員各地兵糧- 調撥物資,修建道路- 建立戰(zhàn)時后勤體系如果只是看記錄,會以為這不過是官員分內之事??墒?..想一想啊,在一個每道命令要跑幾千里驛站、每一筆錢要過無數(shù)貪污扣留的官僚體系里,一個文官,怎么可能在幾個月內,把這么多亂麻理順?

嗯...就像拿著破布補船,還要在風暴來之前補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糧草運輸場景

他做到了。李如松打贏了平壤戰(zhàn)役。朝鮮沒有亡國。明朝面子保住了。戰(zhàn)場上旌旗招展,凱歌高奏??伤螒??他只是安靜地退到一邊。連一聲感謝,都沒等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平壤之戰(zhàn)攻城

不過話說回來……或許他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不會被記住吧。因為這個系統(tǒng),不需要記住搬磚的人。它只需要有人去搬。而搬磚的人自己,也很快會明白,什么是可見,什么是必然的透明。

后來,有人開始彈劾他,說他擅權,說他辦事不力。沒人關心他到底做了什么。甚至連他搭建起來的后勤體系,也隨著戰(zhàn)事推進而被慢慢拆掉。就像一場盛宴結束后,誰還記得,燈是誰掛的,桌是誰擺的?宋應昌,消失了。在體制的陰影里,在歷史的腳注里。

有時候我想,也許正因為有那么多透明人,世界才得以搖搖晃晃地撐到今天。宋應昌不會成為英雄,但他曾是這座破敗劇場里,最安靜、最頑強的支柱之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晚年的宋應昌

歷史的光打在別人身上,但風,是他扛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