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麥克阿瑟接過手下遞來的“38萬志愿軍即將秘密入朝”的情報時,僅僅是瞥了一眼便認定其為假情報。于是,他決定繼續(xù)按原計劃部署軍隊向平壤推進。

此刻的麥克阿瑟根本沒有料到,這一判斷失誤會有多致命。直到志愿軍在溫井里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都沒能讓他從這一錯誤判斷中徹底清醒。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位久負盛名的二戰(zhàn)名將如此輕視志愿軍即將參戰(zhàn)的情報呢?
無敵的幻覺
自從麥克阿瑟策劃仁川登陸后,朝鮮戰(zhàn)爭一直打得很順利,局勢也一邊倒的朝著對聯(lián)合國軍有利的方向發(fā)展著。

當然,麥克阿瑟也不是沒有考慮過中國軍隊是否會介入。但從當時美國獲取的有關中國的情報分析看,他更傾向于認為中國不會參戰(zhàn),起碼不會深度參與到這場戰(zhàn)爭當中。
除了政治方面的參考,麥克阿瑟對聯(lián)合國軍的武器裝備和戰(zhàn)斗能力也有著絕對的自信。他不認為中國軍隊具備和聯(lián)合國軍、或是美軍,正面交戰(zhàn)的能力。

唯一能讓麥克阿瑟有所顧慮的,只有蘇聯(lián)的動向。他覺得,只要蘇聯(lián)沒有大規(guī)模出兵,中國也不敢單獨應戰(zhàn)。
不過,想法歸想法。作為經(jīng)驗豐富的指揮官,麥克阿瑟并不會在實際工作中疏忽大意。

他不僅在韓國設立了兩個情報部門,還往中朝邊境處部署了大量的偵察機,時刻都在關注著中國和蘇聯(lián)軍隊的動向。

可能對麥克阿瑟而言,與其花太多精力瞎琢磨后方提供的各種來源的情報,不如信賴于自己第一線的實況匯報。
這也是他為什么對“38萬志愿軍即將秘密入朝”的情報不屑一顧的理由之一,因為該情報的來源是臺灣省的蔣介石政府。

其實早在仁川登陸之前,麥克阿瑟就代表美國竄訪問過臺灣省,并與蔣介石政府達成了美臺外交關系。

麥克阿瑟深知蔣介石的夙愿是反攻大陸,因此他有理由懷疑蔣介石政府是想借這次機會挑動美國與大陸開戰(zhàn),從而達到借聯(lián)合國軍的力量打擊中共軍事力量的目的。

再加上他一直沒有得到前線的匯報來證實這一情報的真假,因此避免受到這一不確定的情報信息的干擾、如期執(zhí)行原定計劃,才是當時的最明智的選擇。
由此可見,麥克阿瑟這邊的操作并沒有問題。問題反而是,蔣介石政府是如何得到這個事后被證明非常準確的情報的?

同時,在情報外泄的情況下,志愿軍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覺的躲過麥克阿瑟設在中朝邊境的偵察的?
這就要讓我們將目光移到中國這一邊來尋找答案了!
兵者詭道
實際上,從聯(lián)合國軍介入朝鮮戰(zhàn)爭之初,中共中央就已經(jīng)開始為抗美援朝做準備了。
只不過為了保密起見,直到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軍委主席的名義簽署下組建志愿軍的命令,部分軍隊干部才確認,中國要與美國開戰(zhàn)了。

隨后在10月15日至19日期間,幾十萬志愿軍分批次、從三個方向悄悄渡過了鴨綠江,于朝鮮境內集結、準備作戰(zhàn)。
而在首批渡江的志愿軍部隊中,就有一支源自國民黨第60軍,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的部隊。

背景和成份復雜的部隊里,難免混有身份復雜的人。正是國民黨安插在第50軍中的間諜,利用參戰(zhàn)前與親友告別的空隙,將志愿軍入朝的情報傳遞了出去。

情報再經(jīng)由大陸的間諜組織輾轉上報給了臺灣省蔣介石政府,蔣介石不敢耽擱、立即就將消息送到了麥克阿瑟面前,于是就有了麥克阿瑟對臺灣省情報不屑的一幕。
不過,縱然是間諜泄露的情報未起到任何作用,但幾十萬志愿軍想要悄無聲息的進入朝鮮也絕非易事。

好在志愿軍自有妙計,他們通過執(zhí)行三道嚴令,成功躲避了美軍空中、地面、無線電三種方式的偵察。
首先是采用夜間急行、白天隱蔽的行軍方式,躲開了美軍偵察機的空中巡視;其次是采用換裝、改番號、零散隊列的偽裝方式,令美軍的地面?zhèn)刹毂`以為志愿軍不過是朝鮮民兵組織。

而在整個行軍過程中,志愿軍都關閉了無線電聯(lián)絡,只準用自己架設雙程有線線路進行有限的聯(lián)系。

要知道此舉雖然能躲避敵軍偵聽,但也容易造成己方隊伍的失聯(lián),是極其考驗志愿軍的路線規(guī)劃能力的。

就這樣,38萬志愿軍在嚴格細致的保密措施下,突破了美軍全方位的偵察網(wǎng),順利完成集結,第一仗就打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
以至于麥克阿瑟在得知溫井里戰(zhàn)斗打響時,依然堅持認為那只是中國組織的小股作戰(zhàn)部隊突襲。

后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志愿軍經(jīng)過多次艱苦卓絕的苦戰(zhàn),終于逼得敵軍撤退回了三八線之后。

麥克阿瑟一度氣急敗壞到要動用核武器,但最后也還是因整個朝鮮戰(zhàn)局的失利而遭到總統(tǒng)撤職。
美國人在中國人面前,首次嘗到了敗北的滋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