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沒有加“星標★”的訂閱號,收到的推送僅有標題和小圖或者十天半個月都無法收到知青網的最新推送!!!
本文根據被采訪人的敘述整理而成,涉及隱私,當事人系化名,僅代表被采訪人的個人觀點。
人這一輩子,從呱呱墜地到垂垂老矣,最終都要面對同一個結局 —— 死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生死的看法也愈發(fā)通透。如今 74 歲的我,常常會和身邊的人分享一個觀點:買墓沒意義,我從沒給爺爺掃墓,也不指望孫子掃我。

01
我的爺爺奶奶離世已久,久到我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墓究竟在何處。小時候,大人們提及祖輩,總是寥寥數語,關于他們的墓葬更是鮮少說起。隨著時間的流逝,關于爺爺奶奶的記憶逐漸模糊,那座或許存在過的墳墓,也早已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這讓我不禁思考,墓地對于一個逝去的人來說,真的那么重要嗎?
現(xiàn)在的墓地價格高得離譜,動輒幾十萬,而且后續(xù)還有各種管理費。就拿我父親那一帶的墓地來說,我現(xiàn)在還能每年去看看,按時繳納管理費,可等我不在了呢?我的女兒或許還能記得按時續(xù)費,但再下一代,也就是我的孫子輩,還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嗎?畢竟,生活中有太多的瑣事和壓力,誰又能保證多年后,還會有人愿意為一座可能早已忘卻的墳墓支付高昂的費用?一旦欠費,墓地就可能被處理,到那時,所謂的墓地,不過是一場空。
02
我常對子女就說,等我走了,千萬別給我買墓地,沒有任何意義。與其把錢花在這上面,不如將骨灰撒入江河。江河奔騰不息,帶著我的骨灰流向遠方,融入自然,這何嘗不是一種浪漫而灑脫的歸宿?我不覺得這樣做有什么遺憾,反而覺得這才是真正的 “塵歸塵,土歸土”。
清明節(jié),我也會去看望父親。但說實話,我對這件事并不是很熱衷。大家都去做了,我也跟著去,仿佛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儀式。以前去掃墓的時候,還會和父親說說話,傾訴生活中的瑣事??涩F(xiàn)在,我很少再開口了。一方面,我覺得對著一座墳墓訴說,意義不大;另一方面,按照習俗說法,人過了 100 歲就轉世投胎了。去年父親剛好過了 100 歲整,我心里便覺得,有些形式上的東西,不必太過執(zhí)著。現(xiàn)在去掃墓,也就是買一束花,準備點果品供上,算是盡一份心意。
03
回想起父親在世的時候,他對我們十分嚴厲,很少夸獎我們。印象最深的,是我七八歲時,面對一個高高的臺階,我害怕得不敢往下跳。是父親拉著我的手,鼓勵我勇敢嘗試,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父親的溫暖與力量。那一代的父母,表達感情總是很含蓄,即便心里滿是疼愛,也不會輕易說出口。但在我生病時,父親的關切和寵溺卻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出來。這些回憶,如今想來,依舊滿是美好。
我認為,比起死后的祭奠,活著的時候對老人好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在老人離世后,大操大辦葬禮,每年按時掃墓,看似盡了孝道,可老人在世時,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關心和陪伴。這種 “死后盡孝”,不過是做給別人看的樣子,對逝去的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真正的孝順,應該是在老人還能感受、還能回應的時候,給予他們關愛、尊重和陪伴。陪他們聊聊天,傾聽他們的故事,帶他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讓他們在有生之年感受到溫暖和幸福。
我不指望孫子給我掃墓,也不想給后人增添負擔。我希望他們能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我相信,只要他們心里記得我,記得我們之間的親情和回憶,這就足夠了。即使多年后,沒有人再記得去掃墓,我的生命也曾在這個世界上留下過痕跡,我與家人之間的情感,也會在歲月的流轉中代代相傳。
生死本就是自然規(guī)律,無需過分執(zhí)著于形式。我選擇以一種豁達、坦然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希望我的觀點能引發(fā)大家對生死、對孝道的思考。讓我們珍惜當下,在親人還在世時,給予他們更多的愛與關懷,這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尊重,對親情最好的守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