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時留下的箭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時留下的箭矢)

嘉慶年間,以直隸為中心,到河南,山東,山西等地,廣泛存在有一個叫做天理教的組織,這個天理教,影響力很大,信徒挺多,你說幾百萬人那沒有,但是幾萬人那肯定是有的。

他們在民間暗自活動,發(fā)展人手,設立香堂,主要的理想驅動和目標,一是收香火錢,二是反抗清朝統(tǒng)治,至于反清之后是不是要復明,那作者沒有研究過,也就不得而知了。

幾萬人,也不是小數(shù)目了,那么這幾萬人歸誰管呢,歸天理教里的兩個領導,一個叫做李文成,一個叫做林清。

李文成是個木匠,而林清以前是藥房的伙計,勉強算是三分之一個郎中,倆人因為一些機緣巧合加入天理教,幾經摸爬滾打,混成了高層,做了領導。

兩位領導某天坐到一起,倆人聊著聊著就有了一個好點子,什么好點子呢,他們準備派出信徒兩百位,對大清京師紫禁城發(fā)起突然襲擊,一舉拿下皇宮,推翻清朝的統(tǒng)治。

有人說你這不是胡說八道么?你二百人你就要打京師,你別說二百人,你就是兩千人,兩萬人,也不一定能打得下來?。亢螞r你還沒有這么多人。

但是,李文成和林清還不是那種喜歡出餿主意的點子王,他們要攻打紫禁城,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

首先,當年是嘉慶十七年,九月份。

兩個月以前,也就是七月份,這個帝國的主人,皇帝嘉慶他出游了,到承德北邊的木蘭圍場打獵去了,去娛樂休閑了,現(xiàn)在已經是九月份了,但是皇帝還沒回來,那么李文成和林清就認為,皇帝不在宮里,群臣無主,群兵無首,那就沒人坐鎮(zhèn),沒人指揮,說明此時宮里是空虛的,是脆弱的,那在這個節(jié)骨眼兒上攻打皇宮,就一定可以成功。

有人說那也不現(xiàn)實,皇帝不在家,不代表紫禁城就沒人了,那深宮重地,里三層外三層都是軍士,你兩百人組成的這么一小撮武裝勢力,你能進得去么?

您別說,還真讓天理教徒進去了。

區(qū)區(qū)烏合之眾,輕易攻破紫禁城,有兩點原因,其一,是京師禁軍毫無防范,玩忽職守,而且他們久疏戰(zhàn)陣,武備廢弛,混到嘉慶這一朝,大部分武士啊,侍衛(wèi)啊,也都是承襲父職,他們根本就沒有臨敵作戰(zhàn)的經驗,所以這兩百多號天理教徒突然發(fā)難,京師守軍既無抵抗之力,也無抵抗之意,大部分都翹辮子跑掉了。

其二,這特洛伊之殤,起于木馬入城時,最堅固的堡壘,也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之所以攻打紫禁城能這么順利,還要歸功于一點,那就是李文成和林清提前買通了宮里的幾個宦官,有他們帶路,里應外合,事情就出乎預料的順利。

攻進皇宮之后,天理教徒們一邊燒殺搶掠,一邊就要沖到皇族子弟,后宮妃嬪居住的寢殿里,要屠殺皇族,可以說整個宮里那是亂套了,侍衛(wèi),宮女,一些辦公的宗親大臣,大家是踵決肘見,棄甲丸走,幸好這個時候嘉慶有一個兒子叫做旻寧,也就是道光皇帝,他臨危不亂,一邊組織人手反擊,一邊親自持械加入戰(zhàn)場,最終在旻寧的冷靜指揮下,占盡先機的天理教徒們還是被消滅了,李文成和林清也很快被逮捕。

(旻寧戎裝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旻寧戎裝像)

當然我們的故事主題,其實不是天理教起義的過程,而是天理教起義失敗之后的追責問題。

林清身邊,有個叫做?,F(xiàn)的教徒,屬于是林清的心腹,也屬于是天理教中的小領導了,并且也參與了此次攻打紫禁城的事件,當然也被逮捕了。

那么根據他交待,說其實本來是想要晚幾天,再多招募點精壯強力的人手再攻打的,只是自己有個表哥,叫做祝海慶,自己和林清商議攻打紫禁城的事情,一不小心就被來自己家里串門的表哥給聽到了。

自己這表哥還不是一般人,平時在豫王府里當差,算是半個官兒人,林清怕祝海慶告密,事情敗露,所以倉促之間舉義,人手不足,準備也不足,這才導致了起義的失敗。

嘉慶皇帝從承德回來之后,眼看滿地狼藉,他是大呼,說這簡直是千百年來未有之事,皇帝本來就十分生氣,把那些在天理教徒攻進皇宮時怯戰(zhàn)而逃,無所作為的官吏,兵丁全都處理了個遍,殺頭的,流放的,降職的,反正整挺狠,現(xiàn)在他一聽?,F(xiàn)這么說,他更生氣了,立刻就到豫親王的府上把祝海慶給捉了過來,皇帝就問,說你既然知道天理教要起事,你為什么不匯報給你的主子呢?

祝海慶哆哆嗦嗦,跪在地上連呼冤枉,說皇帝我匯報了啊,我得知這個消息之后立刻就匯報給了主子,我跟主子說,天理教還有一個星期就要起事了,可主子很不耐煩,說一個星期那還早著呢,又不是今天,等皇帝回來再匯報也是一樣的。

祝海慶說的這個主子,叫做裕豐,是皇族子弟,爵封豫親王

裕豐的父親,叫做修齡,這個人,很不簡單,查家譜,這人是多鐸的后代,是多鐸的四世孫。

多鐸是誰?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

多鐸呢,是個武將,而且是比較知名的那種,從關外廝殺,到清軍入關,從擊敗李闖,再到拿下江南,就沒有多鐸不參與的,因此乾隆皇帝說多鐸是“開國諸王戰(zhàn)功之最”,就是說咱大清朝開國打仗,多鐸出力最多,因此朝廷優(yōu)容,封為豫親王,而且他這個爵位,是世襲罔替,非常的有含金量。

我們知道普通的爵位,限制很多,有的傳遞次數(shù)是有限的,比如說你是藩王,朝廷說你傳三代,那么從你開始,你傳給你兒子,你兒子傳給你孫子,這就結束了,你孫子就沒得傳了,你曾孫就普通人了。

有的不僅傳遞次數(shù)有限制,在爵位傳遞的過程中,級別還越傳越少,爺爺是侯爵,傳到爸爸成了伯爵,傳到兒子就成了子爵,反正越來越小,您想想漢景帝的兒子劉勝當年還是中山靖王呢,可傳到劉備那一代,劉備什么都沒有了,只能自力更生賣草鞋。

有些朝代更加特殊,比如宋朝,爵位基本上不世襲,只屬于個人,誰也繼承不了。

但是,多鐸的這個豫親王就不一樣了,剛才我們說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他這個爵位啊, 一沒有次數(shù)限制,無限傳,只要大清沒滅亡,只要多鐸還有后代,那么多鐸的后代就永遠可以繼承前者的爵位,二是不會遞減,無論傳了多少代,永遠都是豫親王,分量不變,排場不變,啥都不變。

修齡一生,沒有什么事跡,性格啊,喜好啊,社會活動啊均不詳,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白板人物,乾隆二十七年出生,乾隆五十二年病逝,要說他僅存的碩果,就是他的五個兒子了。

修齡膝下無女,只有五個兒子,分別是老大裕豐,老二裕瑞,老三裕興,老四裕清,老五裕全。

這回知情不報的,就是修齡的大兒子裕豐。

(嘉慶皇帝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嘉慶皇帝像)

得知如此險情卻不匯報,反而不以為然,警覺全無,嘉慶皇帝怒不可遏,直接就把裕豐這個世襲罔替的爵位給擼掉了。

裕豐這個豫親王的爵位,是世襲他爸爸修齡的,現(xiàn)在既然已經被擼掉了,那么順位繼承爵位的,就是修齡的二兒子,裕瑞。

然而禍不單行,皇帝再調查,這個被審問的?,F(xiàn),他也不是無業(yè)游民,也是半個官兒人,他正在裕瑞的府上做家丁,皇帝聽說之后更加憤怒,心說話你可是皇族啊,你是宗室子弟,你家的家丁竟然是天理教徒,還是領導級別的,于是皇帝直接治了裕瑞一個識人不明,養(yǎng)寇為患的失察之罪,裕瑞也就隨之失去了繼承爵位的機會。

要說這個裕瑞,也是一個奇葩,后來多次犯錯,直接從京師給他攆回關外(沈陽)去了,可是他到了關外也不老實,被人舉報和一個有夫之婦發(fā)生關系,皇帝降罪,將其永久圈禁。

老大,老二都無法繼承爵位,可偏偏這爵位還是世襲罔替的,必須得有人繼承,所以這個“重擔”就落到了修齡的第三子裕興的身上。

裕興繼承豫親王爵位不久之后,嘉慶就駕崩了。

嘉慶的兒子,是有幾個的,但是嘉慶最后還是選擇了旻寧,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旻寧在天理教起義事件中的亮眼表現(xiàn),給了嘉慶很大的好感。

公元1820年,嘉慶死了,國喪之際,舉國哀悼,道光皇帝更是披麻戴孝,茶飯不思,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朝野內外哀聲一片,按理說,應該是真哀,因為嘉慶這個皇帝,能力平庸,但是人性挺好,對百姓也不錯,豁免天下錢糧,少徭役賦稅,他一死,老百姓應該也挺感傷。

那這個時候豫親王府的裕興在干嘛呢?他是皇族,自然也要為老皇帝服喪,但是他這個人不老實,他是表面服喪,內心毫無傷感,大家都在宮里邊祭奠先帝的時候,他卻偷偷溜回了家。

說這裕興啊,自打繼承了豫親王的爵位之后,他整天是無所事事,花天酒地,肆意玩樂,反正沒有正事兒,而且他生性輕浮孟浪,極好女色,經常拈花惹草,生活作風非常的不好。

有天他在王府里溜達,就發(fā)現(xiàn)一個叫做寅格的丫鬟,這丫鬟粗布衣褶,可卻眉清目秀,雖是粗使下人皮膚粗糙,可偏生腕子白得似新雪映燭,反正在裕興看來,這丫鬟姿態(tài)脫俗,和外面的庸脂俗粉不能相比,裕興當即就動了色心,他就要強行和寅格發(fā)生關系。

只是,這個丫鬟啊,她很貞烈,人家就是來你府上打工的,人家也不喜歡你裕興,既如此,你憑什么要跟我發(fā)生關系,你這不屬于是侵犯我么?所以寅格是抵死不從,十分抗拒,裕興好幾次都沒能得手。

越是不能得手,裕興內心就越變態(tài),就越想要得手。

平時王府里人多眼雜,人太多,裕興也不好直接來特別強硬的,這回嘉慶新死,大家都忙著哭喪呢,家里人要么去宮里了,要么在屋里燒香叩頭,都沒出來,裕興抓住時機,趁著天黑的時候回到府里,他是霸王硬上弓,直接把寅格就給強奸了。

裕興以為自己來硬的,直接把寅格給侵犯了,那么寅格估計也就沒轍了,只能從了自己,可是他沒想到,寅格寧為玉碎,寧死不從,轉天就上吊自縊了。

死人了,事情就鬧大了,一來二去,此事就被道光給知道了。

(道光皇帝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道光皇帝像)

您知道,當時是國喪頭兩天,那規(guī)矩非常多,乾隆時期,乾隆的皇后富察氏死了,喪禮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幾個大臣竟然剃了頭發(fā),擱現(xiàn)在話說就是理發(fā)了,被皇帝給發(fā)現(xiàn)了,皇帝立刻將這幾個大臣賜死,不容商量。

我們知道清朝是辮發(fā),前邊是禿的,但是不可能一直禿,一段時間內就會長出頭發(fā),所以就要經常剃一剃,平時你要經常剃,可是如果皇帝或者皇后賓天了,處于國喪之際,你就不能剃頭發(fā)了。

因為按照滿州舊俗,君死而臣百日不剃發(fā),放到這個事情里來,就是說富察皇后死了,你做大臣的,你一百天不能剃頭,因為皇后是國母,國母死了,做臣子的自然是悲痛萬分,每天沉浸在痛苦中,哪兒有時間收拾儀容儀表?你要是在這期間理發(fā)了,那就說明你根本不傷心。

您想想,國喪的時候,剃個頭都是死罪,何況裕興在嘉慶剛剛駕崩沒幾天的時候,就在自己的王府里強奸丫鬟,還導致了丫鬟的死亡呢?

所以道光非常的惱怒,他旋即就下了一道旨意,對裕興做出了極為嚴格的判決,當然這判決也很簡單,只有倆字:

賜死。

很難想象,一個封建專制君王,在這種問題上并沒有袒護親族,而是干凈利落的要裕興償命。

當然后來還是沒有殺死裕興,因為很多宗室都為裕興求情,甚至就連道光的母親也替裕興說了兩句話,別人的面子不給,母親的面子道光不好拂,所以皇帝免了裕興的死罪,但還是褫奪了他豫親王的爵位,并且關了他三年的禁閉,由此這個世襲罔替的爵位再次失去了繼承人,

老大,老二,老三全都身敗名裂,那么爵位按理說,是應該由老四裕清來繼承,但是我們翻閱史料可以見得,在修齡的兒子這一代,最終繼承爵位的,其實是老五裕全,那么就說明這老四襲爵的時候,也出事兒了,也被擼了,至于是什么事兒,無從查實,恐怕就只有天知道了...

老五裕全,活了六十四歲,無疾而終,巧的是,這位豫親王死的那一年,正好是1840年。

朝堂之內,世襲罔替的鐵帽子淪為道德廢弛者的冠冕,朝堂之外,兩百草民也能踏破九重宮闕,既如此,那個處在真正的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道光,既無力約束精英階層,又無法安撫底層民眾,他又何以面對西方侵略者的利炮堅船呢?

參考資料:

清實錄(全60冊).清代歷朝官員.中華書局.2008

滿文老檔.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注.中華書局.1990

鄭凱旋.癸酉之變:天理教攻襲紫禁城事件始末.蘭臺世界,2017,

單磊.天理教起義背景下的地方社會控制.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