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即將落幕之際,上海徐匯婚姻登記處門口排起長隊。

玻璃門上貼著"離婚預約已排至7月20日"的告示,蟬鳴聲混著空調外機的嗡響,把空氣攪得燥熱難安。

這場景倒應了句老話:"結婚時腦子進的水,都成離婚時眼里流的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都說現(xiàn)在年輕人婚戀自由,可民政局的數據卻啪啪打臉。

去年全國平均每10秒就有一對夫妻散伙,比外賣小哥送餐還準時。

到底是我們不會經營婚姻,還是這個時代讓感情變得像快消品?

干了二十年的老登記員老劉有本觀察筆記:

每年6月9號開始,總有三四十歲的中年人揣著泛黃結婚證來換證。

有個大姐說得實在:"給孩子當了十二年演員,總算能殺青領盒飯了。"

這話聽得人心里發(fā)酸,結婚證上燙金的誓言,終究沒熬過輔導作業(yè)的雞飛狗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民日報》那篇評論在朋友圈刷屏時,弄堂口修鞋的老王都跟著念叨:

"過日子就像修鞋,線頭松了要緊著縫,不能等到鞋底掉了才著急。"

這話糙理不糙,某婚戀機構調研2000對夫妻發(fā)現(xiàn):

超六成離婚的導火索,是馬桶圈該不該掀、遙控器誰掌控這些芝麻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虹口區(qū)金牌調解員王桂花有對"傳奇客戶"。

老張炒股賠光首付那陣,媳婦凌晨三點還在街邊攤煎餅。

有回下暴雨,老張舉著傘在路口等了倆鐘頭,懷里揣著熱乎的姜湯。

現(xiàn)在兩口子開連鎖早餐店,結婚三十年紀念日那天,老張在店門口掛橫幅:

"當年你攤糊十八個餅都沒嫌棄我,這輩子我甘愿吃你做的夾生飯。"

婚姻這出戲,演著演著就容易忘了初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把日子過成米其林擺盤,有人熬成街邊麻辣燙,其實能暖胃的都是好飯。

你看菜市場那些老夫妻,一個挑蘿卜專掐帶泥的,另一個選白菜專撿梆子硬的。

吵吵鬧鬧三十年,倒把酸甜苦辣腌出了滋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想起胡同口王奶奶常念叨:

"兩口子就像筷子,甭管是象牙的還是竹子的,得長短相當才夾得起日子。"

要我說,婚姻哪有什么通關秘籍,無非是:

他打呼嚕你遞耳塞,你忘關燈他摸黑找開關。

這日子過得才有嚼頭,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全文數據來源:民政部2024年婚姻數據報告、上海市民政局公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