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思維:有些錢必須讓別人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常說創(chuàng)業(yè)就是“九死一生”。

但真相是,大多數人不是死在市場上,而是死在“什么都想自己賺”的貪念上。

創(chuàng)業(yè),不是一個人干翻世界,而是一群人分蛋糕。

我們如果套用老板思維與資源整合的角度來看,會發(fā)現一個核心邏輯:老板從不靠自己干活賺錢,他們靠的是整合更多人來一起賺錢。

把蛋糕做大,比自己吃下整個蛋糕更重要。

一個成熟的老板,知道一個“黑暗又現實”的法則:有些錢,必須讓別人賺。

不是不能賺,而是不能自己搶。

分錢機制設計邏輯,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

有個經典的說法:“分錢分得好,事情做得好;分錢分不好,人心散了,隊伍垮了。”

做項目、做公司,早期最容易犯的錯就是舍不得分錢。

覺得自己辛苦,覺得自己最重要,結果什么都想自己占。

但問題是,創(chuàng)業(yè)不是打工,創(chuàng)業(yè)是搭系統(tǒng)、搭舞臺。

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通過讓利,把更多資源吸引進來。

這就是讓利策略與平臺思維的核心。

平臺是怎么崛起的?不是靠一己之力,而是靠把利益分出去。

淘寶把錢讓給賣家,抖音讓利給創(chuàng)作者,拼多多讓利給用戶。

他們掌握了一個關鍵:賺最后一筆錢,而不是每一筆錢。

強者思維與慕強心理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吸引最強的合伙人。

人性是喜歡跟強者站在一起,但強者也不會為別人白打工。

如果我們想讓高手跟我們玩,就要設計出合理的回報機制。

這時候,人性法則與利益分配必須擺在桌面上談。

很多人創(chuàng)業(yè)失敗,不是因為業(yè)務不行,而是因為分配機制崩了。

公司能不能長期走下去,取決于大家有沒有動力一起把事情做成。

這也是為什么“分錢機制”必須優(yōu)先于“賺錢模式”。

創(chuàng)業(yè)不是搶利潤,而是分利潤。

當我們還在糾結“這個錢我能不能賺”的時候,老板已經在想“這個錢我該給誰賺”。

這就是認知差異與階層突破的核心體現。

認知不同,選擇就不同,結果也完全不同。

“我們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薄@句話是商業(yè)鐵律。

誰理解了認知壁壘與信息差,誰就能在競爭中領先一步。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項目賺錢,沖上去就干,結果發(fā)現別人早就卡好了資源、渠道、分利結構。

我們以為是機會,別人早就設計好了游戲。

這就是頂層設計與分利模式的力量。

高手從來不是在做事,是在布局。

他們知道,先設計規(guī)則,再開打仗。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拼命干,最后卻給別人抬轎。

不是不努力,而是沒看清游戲的底層結構。

創(chuàng)業(yè)風險轉移策略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好的老板,不是自己扛風險,而是把風險拆解成小塊,讓系統(tǒng)內部去承擔。

比如:眾籌是風險轉移,加盟是風險轉移,股權激勵也是風險轉移。

我們不是不承擔風險,而是聰明地轉移風險。

所以,我們要從“做事思維”轉向“設計思維”。

什么是設計思維?就是先想清楚“誰干、誰出、誰拿”,再考慮怎么做。

這就是老板思維與資源整合的精髓。

我們不需要什么都自己會,但必須知道如何把人、錢、資源、時間整合成一個系統(tǒng)。

系統(tǒng)越穩(wěn)定,賺錢越輕松。

系統(tǒng)越聰明,分利越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