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游客們能走進的政府機關食堂更多了。甘肅敦煌、重慶榮昌、江蘇東海、浙江衢州等地紛紛宣布,政府機關食堂在假期向游客敞開大門,引發(fā)了輿論關注。
長期以來,政府機關大院被視為“神秘地帶”,食堂作為內(nèi)部福利設施,與普通民眾存在物理與心理的雙重隔閡。
今年五一,敦煌市直機關食堂推出18種早餐、20種午餐的自助餐,憑景區(qū)門票即可登記就餐;重慶榮昌將“豬油泡粑”“黃涼粉”等非遺美食搬上機關餐桌,3—18元的單價讓游客“一站式嘗遍本地風味”;衢州政府食堂更開辟風味專區(qū)和特產(chǎn)展區(qū),讓就餐成為體驗城市文化的窗口。
從西北大漠到江南水鄉(xiāng),平價套餐、自助餐和地域特色美食,這些舉措打破了“機關資源專屬化”的傳統(tǒng)認知,將食堂、停車場等非辦公設施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出別具一格的“政府服務名片”。政府主動開放閑置資源,不僅盤活了存量資產(chǎn),更在情感層面拉近了與民眾的距離,實現(xiàn)了“政府大院為人民”的空間回歸。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機關食堂的開放并非孤立現(xiàn)象,而是城市旅游服務體系升級的縮影。敦煌的平價收費(成人正餐20元)、東海的“10元兩葷兩素”套餐、宏村鎮(zhèn)的“五菜一湯+黃山燒餅”,既遵循市場規(guī)律控制成本,又彰顯政府讓利于民的誠意;衢州設立非遺手工藝品展區(qū)、榮昌推出“小碗菜”組合,將就餐場景與文化體驗深度融合,體現(xiàn)了從“解決基本需求”到“創(chuàng)造多元價值”的服務進階。這種轉變背后,是地方政府對旅游經(jīng)濟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游客滿意度不僅取決于景點質量,更與餐飲、停車、便民設施等“微體驗”有關。當機關食堂成為城市服務的“毛細血管”,其承載的已不只是一餐飯,更是政府對游客需求的精準響應,以及從“管理者”到“服務者”的角色自覺。
機關食堂開放不僅有助于破解景區(qū)周邊“就餐難、就餐貴”的痛點,更深層意義在于標志著城市旅游服務從“拼資源”“拼景點”向“拼細節(jié)”“拼體驗”的深度轉型,折射出公共服務升級與治理理念革新的雙重邏輯。過去,景區(qū)依賴自然景觀或歷史IP吸引客流,如今旅游競爭進入“服務為王”的新階段,需要通過細節(jié)服務構建口碑。此前,揚州、衢州等在國慶假期開放政府停車場、食堂后游客訂單量激增,不失為有力的證明。當城市愿意將核心資源(如政府場地)與游客共享,傳遞的是“賓至如歸”的誠意,這種親和力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資源。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服務升級并非短期“作秀”:舒城縣政府大院全年開放、衡陽機關停車場周末常態(tài)化免費,預示著公共服務正從節(jié)假日“應急開放”向日常化、制度化共享邁進。當政府機關率先打破“圍墻思維”,其示范效應將帶動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服務供給,形成“政府搭臺、社會協(xié)同、全民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從“大門緊閉”到“餐桌共享”,機關食堂的轉型看似微小,卻丈量著政府治理的溫度與深度。敦煌的牛肉面、榮昌的鹵鵝、衢州的兔頭……這些藏在政府機關食堂里的地方風味,成為游客舌尖上的新體驗,它不僅為游客提供了實惠便捷的選擇,更重塑了公眾對政府的認知——原來莊嚴的機關大院可以是充滿煙火氣的便民驛站,政府服務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細微處。當越來越多城市加入“拼服務”的行列,比拼的不再是硬件投入,而是能否真正讀懂游客需求,能否將公共資源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民生福利。期待這種“破墻”實踐能催生更多治理創(chuàng)新,讓開放、共享、便民成為城市發(fā)展的底色,讓每一次旅行都成為感受城市溫度的美好體驗?!?胡欣紅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