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19日挺綠罷團在凱道舉辦活動上,出現(xiàn)一位自稱陸配之子的“青鳥”,此人一上臺就亮明背景,稱為守護臺灣,今天是來“大義滅親”的,挺民進黨挺到自己的媽都不要了,果然“人一綠腦堪慮”。
其實,這位“陸配”二代要挺罷還是反罷,是個人選擇,但刻意強調(diào)家庭背景,把懷胎十月,生養(yǎng)自己的媽當作向綠表忠的墊背。只因為母親是大陸人,就要被拿來鼓吹仇恨消費,這已不是政治問題,而是為了向討飯,急到?jīng)]有人性。
而借他那張“大義滅親”的嘴,民進黨不僅可以把欺壓、霸凌陸配群體的作為通通解釋成“守護臺灣”,還可宣揚在綠色執(zhí)政下的“族群和諧”,兩邊各取所需,一拍即合。這個“青鳥”年紀不大,但對如何利用罷免平臺,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卻一清二楚,所以當天在臺上才有夸張表演。
而一個正常理性的社會,對這類人的評價必多個“渣”字,但綠營支持者是用“自己人”的角度看待罷團人士,挺綠成了最好的遮羞布。有人婚內(nèi)出軌,反過來污蔑自己太太迷信起源中國(大陸)的宗教;有人被起底是跳機逃官,馬上就抹紅別人,說自己是執(zhí)行特殊任務,一旦形象翻車就稱遭XX及其同路人迫害,以此當作萬靈丹,絲毫不會影響他們在綠營支持者心中的觀感。當為了“愛臺灣”,“弒母”都變成光榮,還有什么行為不能包容?跟著罷免低門檻一起降格的,是島內(nèi)社會對于公共道德的底線,一直刷新。

對于這位“青鳥”不道德的表現(xiàn)還引起另外一個話題,那就是該如何厘清國家認同與出身、族群背景之間的關(guān)系?
在綠營中,支持激進分離主張的外省人不在少數(shù),像是之前辱罵榮民的洪素珠就是外省第二代,但從她身上投射的“反中國”,甘心被殖民的心理,和島內(nèi)本土的基本教義派沒有任何區(qū)別。相反島內(nèi)還有很多地地道道的本省同胞堅定反“獨”,積極擁護兩岸統(tǒng)一,省籍因素恐怕難以斷定一個人的政治主張。
這次聲稱要對母親“大義滅親”的“青鳥”,生在臺灣,長在臺灣,他之所以刻意強調(diào)媽媽是大陸人,也是在利用部分島內(nèi)民眾對于出身背景與政治認同之間的既有印象,他以“陸配二代”身份挺綠形成反差,想以此吸引更多人關(guān)注,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對于這類現(xiàn)象,大陸涉臺學者王建民曾指出,我們觀察臺灣“統(tǒng)獨”問題與社會群體的政治立場,不能簡單地以其出身、地域或族群等背景作為判斷其是否是“統(tǒng)獨”支持者的依據(jù),而是要看每個人的政治立場與主張,這樣才不會以偏概全,避免做出誤判。
而臺灣歷史學者吳啟衲教授在多年前的文章中就強調(diào),將中國國力的真實增長轉(zhuǎn)化為真實的影響力,顯然有必要在訴諸血緣、文化親近感之外,針對臺灣40多年來的政治身份重建,將重點置于中華民族的國族建構(gòu),置于政治上的中國人身份的建立和確認之上。古人早已體會到,是不是夷狄,在于文化而不在血統(tǒng);今人應該體認到,是不是中國人,在于政治,而不在血緣。
從以上兩段內(nèi)容足見,對于相同的血緣、文化或出身背景與國家認同之間的未定關(guān)系,早已被一些兩岸學者敏銳地指出。未來推動兩岸交流融合,在增進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同時,如何進一步推進兩岸在歷史、政治上的契合,如何在交流甚至是碰撞中,強化臺灣年輕一代在相關(guān)方面的認同感,更進一步創(chuàng)造源自兩岸內(nèi)部趨向于統(tǒng)一的互動過程,值得有關(guān)人士認真思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