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芯片圈傳出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上海光機所的林楠團隊搞出了新花樣,他們研發(fā)的固體激光器技術,把EUV光刻機的能源轉換效率硬生生提高了100%。
這話啥意思?簡單說就是同樣干活的機器,耗電量直接砍半,這對燒錢如燒紙的芯片制造業(yè)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先說說現(xiàn)在全球獨一份的ASML光刻機。這玩意兒就像個"電老虎",一臺250瓦功率的機器,一年能吃掉1000多萬度電。要是建個有100臺機器的芯片廠,光電費就敢要10億度,這數(shù)字夠全北京市民吹半年空調了。為啥這么費電?說白了就是"大材小用"——就像拿消防水槍澆花,看著水壓夠猛,其實真正澆到花盆里的沒幾滴。
ASML的光刻機用的是二氧化碳激光打錫球的老辦法。具體來說,就是用30千瓦的大功率 咱們科學家這回可算找到了新門道。他們搞的固體激光器技術,就像給光刻機換了個更精準的"水槍"。雖然具體原理說起來挺復雜,但效果立竿見影——轉換效率直接翻倍。 別看數(shù)字只翻了一倍,這在精密制造領域可是質的飛躍。要是新式光刻機真能量產,芯片廠老板們做夢都能笑醒:同樣的廠房,同樣的產量,電費直接砍半,省下來的錢夠再蓋半座廠子。 不過話說回來,實驗室里的突破離真正用上還有段路要走。這就好比咱研發(fā)出了更省油的汽車發(fā)動機,但要裝到量產車上,得解決散熱、壽命、成本控制等一連串問題。現(xiàn)在國際上盯著EUV光源的科研團隊可不少,日本有家企業(yè)還在試水放電等離子體技術,咱們這波突破算是搶占了先機,但要說徹底顛覆行業(yè)格局,還得看后續(xù)能不能把技術吃透。 其實仔細想想,中國在光刻機領域搞突破,壓根不是要跟ASML搶生意,而是被逼出來的生存之道。當年荷蘭人賣給咱的可是"閹割版"設備,關鍵參數(shù)說鎖就鎖,保養(yǎng)維修還得看人臉色?,F(xiàn)在咱們自己搞出了更省電的技術,就像家里裝上了智能電表,再也不用擔心被人卡脖子。 當然,省電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光刻機這玩意兒有上萬個零件,光源系統(tǒng)不過是其中一環(huán)。但這次突破至少證明,在芯片制造這條賽道上, 說到底,芯片產業(yè)拼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整個工業(yè)體系的較勁。今天咱們在光源效率上領先半步,明天就得在光學鏡頭、精密機床等領域繼續(xù)追趕。不過有這次突破打底,至少能讓那些唱衰中國芯的人閉嘴——誰說咱們只能在成熟制程里打轉?高端光刻機這塊硬骨頭,咱們照樣能啃下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