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同逍
這兩個月我們所做的50%以上的事情,都是在應對關稅大戰(zhàn)。
司馬南被查、一眾企業(yè)家復出、密集會見外資和訪外。
這三件事情,說出來大家都知道。但是背后傳遞的趨勢信號,并不容易看透。
你若不放在大背景下,不把事與事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串聯(lián)起來,那真是純當八卦看。
串起這三個重要的脈絡,就知道為什么東方大國會選擇硬剛。

司馬南被查
第一個是前段時間好巧不巧,司馬南先生被查。
這個人是有爭議的。
有民營企業(yè)家聽到這個消息好開心,當晚開了一瓶十幾萬的酒慶賀。
因為司馬南是東方大國打壓民營企業(yè)民營經濟的一個標志性人物。
天下苦司馬久矣。
立場還不是最關鍵的,主要是人品有問題,捏造事實進行攻擊。
一個簡單的例子,2020年,他一個視頻得出一個結論,500家500強民營企業(yè)的納稅總額不敵一家中石油。
然后抨擊一些民企的老板,只把錢揣在自己兜里,不納稅是時候該被消滅了。
你說他數(shù)據造假嗎,實際沒有。
中石油搞壟斷確實如此,但將好多年前的數(shù)據拿到2020年來說,利用話術進行社會極端化,屬實陰險。
很多人說查他是為了查稅,補齊財政缺口,這種分析主要是從稅收角度出發(fā)。
但從深層目的看,稅務部門每天都有很多案子,但哪些案子要對媒體公布,這就有講究。
有篩選地公布,就一定是在傳遞信號 。
傳遞什么信號?
就是 要為民營經濟正名,應 對對岸的挑戰(zhàn),應對我們經不起的壓力 。

“消失”的企業(yè)家集體出現(xiàn)
第二個事情,馬云高調復出。
民營企業(yè)家座談會上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其他所有人在那里都是有職務的,CEO、董事長、總裁,但馬云一個職務都沒有。
他在阿里是不擔任職務的,大家應該都知道。
但他仍是代表民營經濟的風向標。
我們之前一直在強調, 看東方大國的經濟有沒有好轉就看三個東西 。
第一個,是馬云是不是回來重新開始干事兒了。
第二個,茅臺價格有沒有往上走。
第三個,巴菲特、比爾蓋茨等風向標資金有沒有回到東方大國來做長線投資。
馬云代表的是民營企業(yè)臺子,茅臺代表的是消費,巴菲特、比爾蓋茨代表的是外資。
這三個如果出現(xiàn)了好變化,那么經濟應該問題不大。
但現(xiàn)在暫時還沒有,巴菲特更情愿跑到日本那兒買五大商社。
不過也不需要太擔心,“消失”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家正集體重回官方視野。
除了馬云外,備受爭議、低調許久的滴滴創(chuàng)始人程維在發(fā)改委召集民企座談會上露面,也有信號意義。
互聯(lián)網最嚴監(jiān)管一頁已輕輕揭過,當前經濟挑戰(zhàn)下,需要民企站出來發(fā)力。
目前政策一大重點是調用互聯(lián)網平臺的資源,穩(wěn)就業(yè)穩(wěn)外貿,近期官方幫外貿企業(yè)“出口轉內銷”,各大電商平臺積極響應 。
京東宣布一年內將采購不低于2000億元的出口轉內銷商品,盒馬宣布向外貿企業(yè)開放入駐通道,滴滴宣布追加20億專項資金,用于穩(wěn)就業(yè)、促消費,以及計劃在墨西哥市場引入國產電動車,在巴西協(xié)同建設1萬個國產公共充電樁,助力中國新能源產業(yè)“走出去”,阿里、騰訊、美團也都推出相應的入駐政策。
官方意在樹立標桿,重振企業(yè)家和市場信心,因此,阿里的馬云、滴滴的程維只是企業(yè)家回歸的開始,不會是結束 。
掃碼訂閱智谷趨勢內部研判
看懂大事件背后的邏輯信號
現(xiàn)有讀者優(yōu)惠價199元/年(原價299)

在風暴中突圍:東大的優(yōu)先外需權
早在3月27日,大佬密集會見了四十多位外企外資巨頭,涵蓋了能源、金融、科技、汽車等多個關鍵領域:
如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頂級礦產公司淡水河谷(Vale);
金融巨頭如英國匯豐銀行(HSBC)、美國橋水基金(Bridgewater)和黑石集團(Blackstone);
科技領域的韓國SK海力士(SK Hynix);
汽車領域則有德國奔馳(Mercedes-Benz)、寶馬(BMW)和日本豐田(Toyota);
還有橫跨電子、金融和重工業(yè)的韓國三星(Samsung)。
這些會面,本質上就是一場針對外資制造業(yè)資源的激烈爭奪 。
不同于去年主要對接美國企業(yè),今年會晤的對象更多來自歐洲、日本、澳洲和南美洲,這顯然是在為4月2日揮下的關稅大棒提前布局。
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后,高層一方面頂住壓力,一方面加緊在全球尋找新的戰(zhàn)略支撐點。政策動向依舊可以從多次會晤中窺見。
非常短的時間內決定出訪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會見西班牙首相,可看出:
1、 政策傾向仍以外需為重,以拓展國際戰(zhàn)略空間為重;
2、刺激政策沒有馬上出臺,內需的位次并沒重大改變。
2018年貿易戰(zhàn),東大的迂回策略獲得了成功,中企將東南亞國家當作轉口貿易和產能替代中心,極大抵消了貿易戰(zhàn)的影響,到2024年中國出口占全球比重不降反升,貿易順差達1萬億美元,是2018年的三倍。
這一策略在 2025 年遇到了挑戰(zhàn)。
當下最殘酷的是,東大認為美國很難找到替代商品,寸步不讓;美方則認為東大很難找到替代市場,為了逼對方大幅度讓利不惜全球掀桌子,更是下死手準備徹底堵死東大的游擊小道。
這場史詩級對抗的結果,似乎不取決于中美自身能否扛得住,而是取決于第三方小伙伴能否扛得住。
雙方都在爭奪對第三方的戰(zhàn)略影響 。
23年首訪是俄羅斯,24年首訪是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25年首訪是東南亞三國,我們充分感受到了貿易戰(zhàn)的壓力,當然不像媒體明面上說得那么輕松,高層也認為是一個機會,正在謀求戰(zhàn)略突破。

學會看宏觀
一個多月的時間,司馬難被查,“消失”的企業(yè)家集體出現(xiàn),高層密集會見外資和訪外,三件事情接連發(fā)生,你們覺得釋放了什么信號?
類似司馬南事件,左派通常情況下也只是禁言,輪到動用金融手段,就說明問題嚴重了。
動了這個手段,是在說國家現(xiàn)在要挺民營經濟。
且越這樣發(fā)出信號,越是說明現(xiàn)在所處局勢的嚴峻性。
這不是亂猜,現(xiàn)在的宏觀環(huán)境有幾點需要格外注意。
第一,我們前三個月的宏觀數(shù)據。
東方大國習慣于含蓄,只看新聞標題看不出好壞。
而關鍵的宏觀數(shù)據是騙不了人的,哪怕有的會稍加修飾,但是縱向比對后問題就出來了。
一月份社會形勢大好,DeepSeek頂著高期待值不負眾望,哪吒票房一路飆升躋身世界電影榜單前列。
但是這種社會情緒有沒有傳達到基本面呢?給大家提供一個分析框架。
我們可以來看看幾個值得關注的數(shù)據。
第一個數(shù)據是兩會中擬定的CPI的目標。
CPI就是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可以理解為經濟的活躍度。
今年一路走低到2,而且2可能是一個上限,還不是下限,連官方預期都在往下走,壓力是真的大。
所以某種意義上大家可以不用關注GDP了,GDP都能完成。
GDP不看了,就看CPI,看M1和M2的剪刀差,這些數(shù)據是靈魂,能讓你看到真相。
第二個數(shù)據,1、2月的居民貸款新增情況,同樣直擊要害。
居民的貸款新增情況代表著對未來的信心。
今年的數(shù)據慘不忍睹,大家都不貸款了,慘到什么程度?
比20年1、2月份還差。
20年的1、2月份疫情剛剛開始,全社會都趴下了、停滯了,現(xiàn)狀可想而知。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發(fā)電量,這個數(shù)據是做不了假的。
發(fā)電量,近年來第一次負增長。
所以說宏觀數(shù)據都在印證上面密集的搞那三個動作,就知道現(xiàn)在的基本面了。

普通人如何在25年抓住機會?
我們真的在親歷歷史。
但是我們不可能成為旁觀者,我們只能是親歷者,而且是被動的風險承擔者,只有自己能保護自己。
值得慶幸的是,25年是一個重大沖擊點,同時也是歷史性機會出現(xiàn)的一年。
危機有時就是機會,你只要處理的好,這就是機會,升級資產配置的機會。
世間的事情出現(xiàn)永遠不是孤立的,永遠背后都有一條脈絡,一定要從一個動作,感知到這個世界發(fā)生什么變化了。
比如前段時間李嘉誠賣港口的大動作。
放在這個大背景下,賣港口這個事情當然有爭議,愛不愛國先不說,看官心中各有判斷。
但核心來說,一定要從他這個動作,感知到這個世界發(fā)生什么變化了。
李嘉誠賣港口,最讓人吃驚的事情是賣出數(shù)量,一下子出手43個。
如此大手筆,老人家絕不僅僅是規(guī)避地緣風險,一定包含了他對世界未來的看法。
碼頭是戰(zhàn)略要地。
他有兩個基礎的判斷:
第一他可能感知到全球極端情況,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有可能概率在上升。
第二個就是全球的貿易會斷崖式的下降,那碼頭價值將大打折扣。
關稅大戰(zhàn)開啟后,回過頭來看李超人對于趨勢的拿捏是對的。
為何李超人能把握趨勢?原因就在于李超人有個一直保持下來的習慣——每天有專門的新聞小組為他從全球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知道得越多,越懂得正確的方向在哪里。
全球的貿易開始逆全球化,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就是個趨勢。普通人如何看清趨勢,抓住機會?重要的是要找到靠譜的高質量信息源。
信息泛濫時代,我們知道了中美博弈、俄烏沖突、巴以危機,好像看到了很多,但似乎又什么都沒留下......
我們每天看似“看到”了很多信息,但是依然無法做出決策。原因就在于大家并沒有真正“看懂”信息,大家掌握的信息量不足以和其他人形成差距,以及對信息掌握的深度不足以改變現(xiàn)狀。
決策來源認知,信息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決策的好壞。
這也正是智谷趨勢內部研判十年來一直堅持做的事。智谷趨勢30多位分析師每周通過萬字調研和研究,濃縮出高標準的內部研判,帶你看懂宏觀、政策、商業(yè)、科技等重要領域最新動向,幫助你建立起對大事件的認知決策框架。
現(xiàn)有讀者優(yōu)惠價199元/年(原價299)
限時開放兩周,趕緊加入
我們從21年開始就打造了【智谷趨勢·內部研判】,專注于對各類宏觀大事進行分析解讀,幫助大家看清趨勢不踩坑。每周一期千字大事分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我們的信息密度。

如果你是新中產,企業(yè)主,創(chuàng)業(yè)者,投資者,或是想了解宏觀、政策、區(qū)域發(fā)展、金錢的流向和財富機會的人,一定要訂閱我們智谷趨勢內部研判,現(xiàn)在訂閱還將加贈全年12場閉門直播答疑,僅需199元/年,每天不到8毛錢。
很多平時不方便公開討論的話題,我們都會在這里給你一一解讀。
我們是一個持續(xù)學習、彼此激發(fā)的研究團隊。還有更多的研究員和研究成果,我們在圈內等你。
限時開放30個名額
299元立減100元
掃碼入圈,看清趨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