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美摩擦不斷,關稅一輪接一輪,美國說白了是想用加稅逼中國讓步。
可結果呢?

中國沒退,美國自己先吃不消。
通脹飆,民眾怨,企業(yè)苦,連州政府都坐不住了。
十二個州聯(lián)手起訴聯(lián)邦政府,說這關稅政策不行。
商業(yè)大佬們也在背后逼白宮:別再硬頂了,再搞下去真出事?,F(xiàn)在特朗普突然說"談判期間不會再強硬",甚至透露"有希望盡快達成協(xié)議",這不是轉變,是被逼急了。
最諷刺的是,中方根本就沒開啟談判。這點外交部早就說了,"沒有任何磋商,美方別自說自話"。
特朗普嘴上說得動聽,想搞個"降關稅換緩和"劇本,但中國沒接戲。
就在這節(jié)骨眼上,4架外國專機飛到了北京。阿塞拜疆、日本、伊朗、瑞士的高層相繼到訪。
別小看這些來訪,這不是單純的禮節(jié)拜會,這是信號,是站隊。
尤其是能源大國阿塞拜疆和中東關鍵玩家伊朗,這倆國家跟中國談合作,不只是經濟賬,更是地緣政治布局。日本雖然是美國盟友,但這次執(zhí)政聯(lián)盟代表來華,也說明他們在中美之間找平衡。

再看瑞士,高端制造和金融業(yè)頂尖,他們來華,是看準了中國市場的潛力。這一波訪問,說明一個事:中國在國際上的吸引力,不是靠嘴,而是靠硬實力。
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包機也飛去了美國。財政部長藍佛安親自到華盛頓參加G20會議。
在會上直接挑明:世界經濟現(xiàn)在缺動力,打貿易戰(zhàn)沒好處,搞關稅只會傷人傷己。
中國的態(tài)度很明確,支持公平多邊貿易,不搞單邊主義,也不會吃虧。
藍佛安這次發(fā)聲,一方面表明立場,另一方面也穩(wěn)住全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他還特別提到中國經濟的基本盤穩(wěn)、政策方向明、發(fā)展非洲的動作快,整個邏輯清晰,就是給世界吃下定心丸。
這場面怎么看?
一邊是美國開始松口,但還死撐姿態(tài);另一邊是中國主動出擊,不僅外交動作頻頻,還用實際行動拉動多邊合作。
換句話說,美國想逼中國讓步,但現(xiàn)實是中國在擴大朋友圈,美國反而被邊緣化。 更現(xiàn)實的一點是,美國國內的代價已經看得見。
比如英特爾要裁2萬多人,這是它成立以來最大裁員動作。
關稅戰(zhàn)打下來,不但沒讓中國屈服,反倒把美國自己弄傷了。從芯片到農產品,美國不少行業(yè)都在叫苦。
而中國這邊,通過調整結構、拓展市場、拉新合作,不但扛住了,還穩(wěn)住了。
這背后的區(qū)別很明顯:誰有戰(zhàn)略定力,誰能掌握主動。 所以說,特朗普這次說軟話,不是他想變得溫和,而是他不得不改口。

他想賭一把,看中國會不會借坡下驢。但這次中國沒配合,因為立場早就定了:該合作就合作,不懼碰撞也不怕博弈。
更重要的是,世界在變。以前一場中美談判,全世界都得屏氣凝神看。
現(xiàn)在,各國更看重的是誰能穩(wěn)定發(fā)展,誰能帶動共贏。從四國高層訪華,再到中國在G20上的表態(tài),可以看出,多邊合作在回潮,孤立主義在退潮。
中國不是退讓,而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去破解外部壓力。 說到底,國際博弈不是靠一張嘴,而是看行動。
中國用的是"你來我歡迎,你施壓我頂住"的策略。
特朗普想的是"先給點甜頭套話",但中國不吃這套?,F(xiàn)在是比耐力的時候,也是在看誰更能穩(wěn)住局面。
未來中美關系怎么走,不是誰讓步誰贏,而是看誰能更早找到平衡點。
如果美國還想靠極限施壓的老套路,恐怕只會讓自己越陷越深。
而中國這邊,已經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全球經濟要恢復,得靠合作而不是斗爭。
這一點,世界看得越來越清楚。 中美走到今天,已經不是簡單的誰怕誰的問題,而是世界秩序的重塑。
中國不退,也不吵,用實打實的行動告訴別人:穩(wěn)得住的,才是大國。
現(xiàn)在,就是一個新的起點,誰能抓得住,誰就走得遠。
熱門跟貼